民間春秋_好景養神,落筆養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裴氏把大籃子放在台階上,本身個兒歡愉地笑笑,將那半個杏兒塞進嘴巴裡,順手把杏核擱在窗台上。然後,她把事前已經籌辦好的兩個小笸籮拿過來,把一大籃子熟透了的大杏兒分紅三份。給自家娃兒們留的那一份兒還放在大籃子裡,以防喜鵲飛來啄食,就提回屋裡放了。回身出來,她就一手端起一個小笸籮高歡暢興地出門兒去了。

至於給董妞兒纏足的事情,彆說董家成佳耦倆壓根兒就冇有這個設法;即便真有,恐怕這個野丫頭也絕對不會甘心就範的。

耿老爹家的右鄰姓董,名家成,年長耿老爹一歲。兩人雖不是同姓,但打小兒就以兄弟相稱,非常要好。董是鎮上的第二大姓,家屬中人丁很多,但在鎮南這一片兒住的,卻隻要董家成一家。

耿憨與耿老爹同年同月生人,隻不過耿老爹生日略大幾日罷了。他倆人打小兒就非常投緣兒,但卻幾近從不稱兄道弟。不過,厥後各家的婆姨和娃娃們在稱呼上倒是有了辨彆。因為在州裡上,女人們之間喊“嫂子”或“弟妹”,娃娃們喊“大娘”或“嬸子”;“伯伯”或“叔叔”是代表了分歧意義的。

董家與耿老爹家的鄰裡乾係也非常要好。董家成的老婆劉氏固然是個急脾氣的人,但心腸倒是非常仁慈,隻是比較手拙一些。一旦需求做一些較為邃密的針線活計時,常常過來請耿妻郭氏幫手。常常此時,郭氏總會放下本身正在做的活兒,高歡暢興地先幫忙劉氏做完手頭的活計。

董家向來以種地為生,屬於特彆誠懇巴交的莊稼人。在農閒時節,這個五大三粗的莊稼男人也會紮些掃把,編個籮筐甚麼的。待積累到必然命量了,他就搬到“三六九”集市上賣掉。此項副業固然談不上能有多大的支出,但起碼也充足百口人一年四時的鹽巴調料錢和早晨點燈用的火油錢了。歸正閒著也是閒著,董家成樂的運營這項副業,並且技術也越來越好。

在董家院落裡那兩間簡易棚房的中間,發展著一棵高大的團棗樹。董家成從小就聽爹說,這棵團棗樹還是他爺爺小的時候親手栽的呢!現在看起來,固然其樹乾樹枝確切有些個老態龍鐘的模樣了,但每年仍然還會掛果。每逢暮秋光陰裡,一陣陣習習的秋風吹過,數百上千個已經花紅即將成熟的,苦澀酥脆的大團棗接受不住秋風的搖擺,就會接二連三歡暢地蹦落下來一些。這個時候,不消大人們號召,三家的娃兒們一準兒會服從秋風的呼喊,不約而同地跑到樹下來撿棗兒吃。就如許,每年春季都不消董家成佳耦倆脫手打棗兒,因為隔三岔五的秋風總會幫他們的忙;也不勞劉氏撿棗兒分棗兒甚麼的,就讓娃娃們高歡暢興地本身撿拾著吃了得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