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_第二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俞平伯,光緒二十六年十仲春初八(1900年1月8日)生於姑蘇。客籍浙江省德清縣。原名俞銘衡,字平伯。曾祖父俞樾,聞名經學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科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官庶吉人、編修、河南學政。罷官歸姑蘇治經學,主講紫陽書院及杭州詁經精舍。後以會試複原官,平生著作甚多,作詩詞,寫小說,編戲曲,著有《春在堂全書》計一百六十種,近五百卷。俞平伯六歲時,已享弄孫之樂的俞樾方故去。

1月,羅隆基在天津《益世報》頒發社論《一國三公的僵政局》,戳穿百姓黨“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謊話。又寫《能夠戰矣》《剿共勝利不算名譽》及《攘外便可安內》等文,以其所向披靡之鋒芒,與百姓黨政治鼓吹針鋒相對。

餘冠英、李健吾、毛星都做了發言,皆遵循何其芳會前定的調子,停止學術會商。偶然發言者之間,另有爭辯。力揚發言時,說文學所的會商還算實事求是,而內裡頒發的相乾文章,則有不乏簡樸鹵莽等題目。文學所裡,在何其芳的主持下,微風細雨地會商學術題目,而社會上對俞平伯的攻訐,已轟轟烈烈。

胡適考據《紅樓夢》的第一篇文章《〈紅樓夢〉考據》問世,宣佈“新紅學”的出世。而胡適在北大的門生俞平伯、顧頡剛,在教員胡適的啟迪下,其“紅學”研討也碩果累累,與胡適一起,成為當時國表裡公認的“新紅學”權威與大師。

“一條清溪,澄徹到底”——由叛徒到隱士的劉半農

劉半農在他歸天之前,又彌補了一則笑話:

遺文猶在,仍可讀出為油滑風塵所不能埋冇的劉半農精力:作為平常人的劉半農,有憤世嫉俗的一麵,有詼諧靈性的一麵,有尋求功名的一麵;作為兵士的劉半農,曾有過期間澎湃的活力,有過意氣風發向舊天下開仗的鋒芒;作為隱士的劉半農,仍然不失砥礪精力而甘於孤單,仍然不失在“理”與“勢”的衝突中的哲學、人生的思慮。

1933年春,錢玄同在給黎錦熙的信中,就有推卻符定一聘請用飯的表述:

劉半農是位自在主義墨客,但他對待文明及文明遺產的看法,具有馬克思主義精力。新文明活動培植了知識分子澎湃的本性精力,使他們的文學創作與期間同時高漲。但跟著汗青的生長、期間的動亂,有人持續高歌大進,有的漸落空“兵士”的鋒芒。劉半農厥後下苦工夫研討說話學,“戰役”變成“青燈古卷”。在研討說話學時,砥礪精力並冇有消遁,於孤單中建立起本身的學術體係。這由“叛徒到隱士”的運氣,是悲劇還是正道,留給先人評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