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舊曲,遍數極多,如《羯鼓錄》所謂《渾脫解》之類,今無複此遍。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儘日,時謂之“柘枝顛”。今鳳翔有一老尼,猶是萊公時柘枝妓,雲“當時《柘枝》,另稀有十遍。本日所舞《柘枝》,比當時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功德者常常傳之。
吾聞《羯鼓錄》序羯鼓之聲雲:“透空碎遠,極異眾樂。”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滴滴泉》之曲。予在鄜延時,尚聞其聲。涇、原接受公事楊元孫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闕,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絕。今樂部中統統,但名存罷了,透空碎遠,了無餘跡。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雲,“杖之弊者四櫃”,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本國之聲,宿世自彆為四夷樂。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宿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漢誌》言數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之,於醜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曆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鐘於子,化生萬物者也。”殊不知此乃求律呂是非體算立成法耳,彆有何義?為史者但見其數浩博,莫測所用,乃曰:“此陰陽合德,化生萬物者也。”嘗有人於土中得一朽弊搗帛杵,不識,持歸以示鄰裡。大小聚觀,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後有一墨客過,見之曰:“此靈物也。吾聞防風氏身長三丈,骨節專車。此防風氏脛骨也。”村夫皆喜,築廟祭之,謂之“脛廟”。班固此論,亦近乎“脛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