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若無劉備神來之筆,三人必慘敗而歸。即便如此,鮮卑雄師合圍前,三路雄師敗相已露。又是劉備以數千家兵,獨抗十萬鮮卑。連施奇策,拖住鮮卑。三路漢軍方能及時趕到,一蹴而就。
因而退兵。
劉備畢竟幼年。又觸及軍國大事,便等不及先開口:三位大人。本侯有一事,想與各位商討。
開口很坦直,瞭解起來亦不難。
若三人提早曉得。因而乎:三將分兵三路出討鮮卑,實為‘打草驚蛇’之計。迫使王庭東移。埋伏在半道的少君侯與右北平烏桓,則出其不料,攻其不備。直搗敵巢,殺大單於獨子,掠走大閼氏。檀石槐惱羞成怒,招來三部鮮卑,控弦十萬,雄師圍城。血戰七日。三路漢軍及時殺到,大敗鮮卑,斬首數萬。
私放,便是劉備自行把大閼氏放回。所謂公釋,便要與三位諸將商討,乃至六百裡上報,由朝廷決計。一來二回,若耗時頗長。檀石槐早借來救兵。木已成舟。高車已綁上鮮卑的戰車,再示好也無用。
曹操說:公孫康向來懼袁尚勢大,如我派兵急攻遼東,公孫康必然與二袁合力抵當。我不攻,他們便會相互攻殺,這是情勢決定,必定的。
史乘稱臧旻,富有學問,胸懷弘願,“有做事才”。表書交給他製定,自是再合適不過。
兩份手書密信,一前一後,便可自圓其說。
曹操和袁紹爭霸河北時,公孫康任遼東太守,不平曹操。曹操打敗袁紹,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奔烏桓。曹操大破烏桓後,烏桓單於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遼東。有人勸曹操乘勝征遼東,擒拿袁氏兄弟。
賓主落座,三人慾言又止,劉備亦苦衷重重。場麵稍顯難堪。
三人似早已製定腹稿。還是由破鮮卑中郎將田晏開口:少君侯授予我等錦囊奇策前,可否再……手書一封密信。信中讓我等拖住三部鮮卑,助少君侯行搗巢之策?
事前曉得,乃是主謀。過後曉得,乃是從謀。
擺佈看過,破鮮卑中郎將田晏這便抱拳道:寒冬將至,鮮卑遠遁。此戰斬首數萬,俘虜上萬,牛羊遍野,挽救大汗邊民無數。我軍大勝。戰事至此,可告一段落。不瞞少君侯,我等此來便是想問,此戰……該如何上表?
火漆封存,發六百裡加急,送往洛陽朝堂。
公然,劉備話音剛落,留著三撇美髯,很有儒將風采的護烏桓校尉夏育,這便言道:少君侯所言極是。檀石槐一日不除,北疆一日未平。此次北伐,亦未儘全功。若他再與高車、夫餘、濊貊等塞外諸胡勾搭,沆瀣一氣,那此戰,我大漢便是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