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閼氏重歸副伏羅氏部,高車十二姓又與他檀石槐另有何乾係!
此戰,若無劉備神來之筆,三人必慘敗而歸。即便如此,鮮卑雄師合圍前,三路雄師敗相已露。又是劉備以數千家兵,獨抗十萬鮮卑。連施奇策,拖住鮮卑。三路漢軍方能及時趕到,一蹴而就。
與曹操分歧的是。此時另有一個大閼氏,橫亙此中。不放歸,必落話柄。高車副伏羅氏也不會信賴,漢庭有示好之意。故而,想要達成劉備既定的計謀目標,大閼氏隻能放歸。
劉備笑問:依諸位將軍之見,又當如何?
擺佈看過,破鮮卑中郎將田晏這便抱拳道:寒冬將至,鮮卑遠遁。此戰斬首數萬,俘虜上萬,牛羊遍野,挽救大汗邊民無數。我軍大勝。戰事至此,可告一段落。不瞞少君侯,我等此來便是想問,此戰……該如何上表?
三人必有求於他。劉備瞭然於胸,這便問道:三位將軍,意欲何為?
眾將感到很奇特,便問曹操:您撤兵而公孫康送袁氏兄弟首級,是何事理?
主謀,從謀。功績天然大大分歧。
各自喝著侯府的蜂蜜香茗,似有難言之隱。
公孫康聽聞曹操撤兵。公然斬殺袁尚、袁熙和烏桓單於,把首級送到了曹操那邊。
悔之晚矣。
曾平會稽妖賊許氏之亂的匈奴中郎將臧旻,亦頓首:孫子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便是三公見怪,我等一心為國,又有何所懼哉!
帳中最歡樂之人,莫過劉備。與三人隻是初見,竟如此誌同道合。本覺得會頗費口舌,不料一點就透。此中短長乾係,更是儘知。真乃我大漢之幸。
故而曹操一退兵,便斬殺二袁以示好。
見劉備出去,倉猝起家。
待臧旻擬好表書,世人看過,皆無貳言。這便各取帥印,蓋上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胡騎校尉劉備印。
無它。現在的副伏羅氏,驚駭劉備之大漢,賽過驚駭檀石槐之鮮卑!
曹操和袁紹爭霸河北時,公孫康任遼東太守,不平曹操。曹操打敗袁紹,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奔烏桓。曹操大破烏桓後,烏桓單於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遼東。有人勸曹操乘勝征遼東,擒拿袁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