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_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靈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韓愈沉吟道:“今確有不如古之處,但不能言今不如古,應究思學之風,賢人無常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世事日新,世學亦日新,有萬年之師道,卻無萬年之師學。”

韓愈又朝梅振衣拱手道:“道長姓梅又是本地人士,我此言如有失敬之處,還瞥包涵!”

所謂“省身心六合調攝”,就是梅振衣所創“三十六洞天”丹道的前六層洞天顯學,厥後梅應行連絡祖師爺孫思邈所傳的“省身之術”加以改進,更合適未入修行門徑的淺顯人習練,作為一種常日調攝身心的攝生之法。如果資質、悟性上乘,今後道可窺入修行門徑,到當時就需求上師指導了。

實在梅振衣暮年就有這類預感,現在預感成了實際,聞聲這一對叔侄言語,天然就留意了。(注:詳見本書249回)

韓愈:“患在‘好為’,非在‘人師’,人之過在恥於師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此為此為君子之行,前人留蔭於後代,而厥後者得意之省於身心。不學之、思之、修之,行之,進之、益之,則事無所成。”

梅振衣順手取出一本卷冊送給韓湘,韓湘推讓不過,連宣稱謝收下。喝完茶韓愈叔侄告彆拜彆,徐妖王笑道:“韓湘起狐疑了,遲早要返來找這間茶肆。”

韓愈三歲成孤,由長兄韓會扶養,韓會是韓愈異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歲。韓會曾在長安為京官,後被貶韶州,韓愈十二歲那年,韓會歸天。當時戰亂不止,兄嫂鄭氏帶著小叔韓愈與兒子韓湘來到江南蕪州,購置財產定居。

徐妖王:“能得梅真人如此考語,看來他毫不簡樸,你們慢聊,我喝我的茶。”

梅氏家塾所教不但僅是文章經卷,另有當時各種經濟、律法、數術之學,請了很多位專門的塾師。以當時的前提,就算是家道不錯的人家,本身也很難請來這麼多教員,韓湘非梅氏族人雖能入梅氏家塾,天然是沾蔭。

梅振衣笑道:“先生莫謙善,有一言可證,便可師我。然孟子有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叨教先生何解?”

叔侄正在說話間,劈麵走來一名頭戴玉簪的羽士,上前拱手施禮道:“小道姓梅,蕪州人士,方纔聽二位之言,有證我所思,特此現身伸謝!……若不嫌冒昧,可否請到茶肆小敘?”

“您熟諳我?是的,我在梅氏家塾已就學三年。”固然是陌生人,韓湘仍很有規矩的答覆。

這幾句話是他們走出集市時所言,被梅振衣遠遠的聞聲了。需求先容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天下方纔經曆戰亂,人的表情常常也隨環境而變,目睹一片荒涼心也荒廢,常常是最需求尋覓精力依托去彌補空虛的時候,天下疲弱而佛門香火大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