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泉神槍下冊_九十九(3) 風波亭上莫須有, 保俶塔下藏神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道場作後,靜因在嶽飛下葬的後山之上,修建一庵,喚作‘半恕庵’。那小山本名石姥山,今後卻得名‘半恕山’。庵前又建一佛塔,遂名為‘半恕塔’。近千年的時候,先人以誤傳誤,以訛傳訛,諧音傳成了‘保俶’,另有人念成‘寶石’的。我們無妨暫按下靜因的道場不表,先說說這‘半恕塔’。

中午三刻,陰風劈麵,大地了無朝氣,一派蕭殺之氣。就在三人套上絞索,兩旁兵士伸手相絞之時,俄然烏雲遮日,大地一遍烏黑。幾度冥風颳過,秦檜,萬俟卨與行刑的兵士皆心跳得不可。彷彿冇有了嗓上的嗉子,大家心也要跳出來一樣。

除了朱宋徐洪當代大儒的名字,另有張德祿,張德財,張進財,張壽祿,張祿財,張財壽,張壽財,張鴻壽,張得壽,等等,等等。

從長江到黃河,從東吳煙村雨舍到漠北的蒼茫黃沙,那充滿嶽家軍交戰的嶙嶙馬蹄印記,那迴盪著兵士們高亢殺敵聲的宏偉國土,與豪傑們漸行漸遠了。

嶽飛身後,秦檜張榜告民,中間還貼著多少萬人請願書。

嶽飛寫罷,擲筆在地,與愛將張憲,愛子嶽雲一道,麵無懼色,神情淡然,慷慨赴死。

這八個字,力透紙背。無音,卻似金戈鐵馬高亢喊殺之聲。風吹之下,彷彿含了萬千將士奮勇攻敵之勢。

靜因雖長相建庵於北地,但她的名聲遍及全部大宋。四周百姓都非常迷惑,如此大逆不道之徒,國度重犯,戰役狂人,如何會有這般得道的高尼前來超度?

倆人感到下葬倒不是題目。但嶽飛一代忠臣,千古良將,與大宋而言,那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如此離世,連個超度的法事都不能作,那哪能成?

如朱宋徐洪的“請誅嶽逆萬民書”之類,每張細數的確皆有萬人俱名。

從民兵“敢兵士”的募軍講武台到連綿數裡的巍巍虎帳,從陰風苦雨的賀蘭溝到兵械碰撞震天動地的朱仙鎮,那鮮血浸滿刀鋒、天低日月,江河倒流的搏命疆場,與戰神們再無緣相會了。

嶽帥在風波亭上,揮毫潑墨,寫下八個大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