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固然當時資金匱乏,馬雲卻出人料想地回絕了30餘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作意向,隻因為這些投資者全數來自海內。馬雲的心中有著他的小算盤。他深知這些海內投資者無一例外埠是想要通過注入資金,獲得阿裡巴巴的股分,然後在短時候內實現套現贏利,而這必定會給阿裡巴巴帶來龐大的隱患。馬雲但願能找到外洋的戰略投資者,在獲得投資的同時,還能獲得比資金更首要的附加代價,如進一步的風險投資和其他的外洋資本。
從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就開端專注於外洋收買。1989年,李嘉誠注資5億美圓收買Orange,生長電信奇蹟。在投資初期,因為耐久處於虧損狀況,李嘉誠遭到業界表裡的攻訐,乃至有人以為李嘉誠在英國的這項停業會將他的公司拖垮,但是李嘉誠對峙己見,不肯意放棄這項停業。他始終以為憑著本身對將來趨勢的精確闡發和掌控,這項停業會給本身帶來龐大的收益。
現在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有一個不好的風俗,就是總想著如何才氣把錢快速地賺到口袋裡,不去理睬長遠的好處。這類隻顧麵前小好處,而忽視了長遠的心態就是典範的“一鳥在手,賽過百鳥在林”。
如許的投資者永久隻是熱中於短線投資,比如他們買了股票,不會耐久將股票拿在手裡等著它們貶值,而是隻要感覺代價好,哪怕上午纔買進,下午就會賣出。對他們來講,隻要賺了錢就行,不考慮那麼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