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_大膽起用年輕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這一點上,馬雲就做得非常好,對於人才,他可謂是來者不拒。在一次校園雇用會上,阿裡巴巴要雇用50名員工。馬雲對記者如許說:“50人的名額是我們人力資本部分定出來的,我還感覺太少。隻如果人才,我們都要,有200人我也要。”

有一家公司剛建立,很喜愛應屆畢業生,以為年青人熱忱好學、可塑性強,是以雇用了兩位應屆畢業生進公司練習。

對於霍建寧的才學,李嘉誠是非常賞識的,1987就晉升他為董事、副總經理,當時的霍建寧才35歲,如此年青就擔負香港最大個人的要職,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 李嘉誠案例

相對於這些人,年青人精力充分、刻苦刻苦。他們活力興旺,最主動,最有活力,樂於學習,長於摸索,勇於創新,接管資訊和更新知識的才氣強,對新事物最靈敏,冇有保守思惟。據統計,諾貝爾獎從1901年頒佈到1983年,獲物理學、化學、心機學和醫學獎的330多人,此中1/3是35歲以下的年青人。

對於那些動輒觸及數十億資金的項目,比方長實全係的嚴峻投資安排、股票發行、銀行存款等停業,李嘉誠都交給霍建寧策劃和決策。而終究霍建寧也冇有孤負李嘉誠的希冀,這些項目都是贏利多、虧損少,為長實全繫帶來了龐大的收益,是以霍建寧也被外界媒體盛讚為一個“滿身充滿贏利細胞的人”。

在奇蹟小有成績以後,為了能夠使長實個人強大生長,李嘉誠決定起用有才氣的年青人,為企業輸入新奇的血液。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旗下企業的辦理層根基上實現了新老瓜代,各部分賣力人,多數是30到40歲的少壯派。

上大學時不好好學習,黌舍冇能培養出來立便能夠做事的人,而企業又不肯意做任務教員,是企業不愛好年青人的底子啟事。但是僅僅通過一兩個案例,並不能申明所豐年青人都是學習不好、脫手才氣差的人,對於那些專業知識過硬,根本踏實,實際才氣強,具有傑出職業素養的年青人,老闆們應當竄改思路,給他們一個發揮才調的機遇。實在,對年青人委以重擔,讓他們充分闡揚本身的才乾、熱忱和締造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給企業一個機遇,因為年青人具有特有的思惟和主動向上的活力,會為企業帶來可貴的新氣象,確保企業常盛、常新,不竭生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