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陵煙雨中的盆景
這類體驗式消耗,令采辦者產生“伯樂相馬”的幻覺。清朝《夜雨秋燈錄》記錄,某晉商為驗看瘦馬是否真通文墨,特命其對帳本。不料那女子竟指出三處訛奪,反令販子多付五百兩——本來這本是牙行設想的“增值辦事”。
劣等者僅習媚術,通《掛枝兒》豔曲,售與秦淮畫舫
鄭板橋罷官歸揚,見瘦馬流行,特繪《波折叢蘭圖》。畫中蘭草生於亂石,題跋道:“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那些在鹽商廳堂經心培養的“盆景蘭”,畢竟不及山野幽蘭的興旺活力。
這幕載於《揚州畫舫錄》的場景,揭開了一場緊密的代價重塑工程——將活生生的少女砥礪成可暢通的豪侈品。正如鄭板橋在《道情十首》中暗諷:“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輕聲細問的背後,是無數“瘦馬”用血肉之軀測量出的慾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