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8章 揚州瘦馬養成術——特殊商品的溢價之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最絕的是晚清女俠秋瑾的“破繭刀”。她創辦《中國女報》,將《精衛石》彈詞譜成新曲:“我輩愛自在,鼓勵自在一杯酒。”昔日被買賣的瘦馬們傳唱著,竟在辛亥年構成女子敢死隊,用裹腳布捆火藥炸開杭州城門。

這類體驗式消耗,令采辦者產生“伯樂相馬”的幻覺。清朝《夜雨秋燈錄》記錄,某晉商為驗看瘦馬是否真通文墨,特命其對帳本。不料那女子竟指出三處訛奪,反令販子多付五百兩——本來這本是牙行設想的“增值辦事”。

2、血肉砧板上的買賣經

“玉指輕撥算珠響,弓足碎步量柔腸。

3. 增值辦事生態鏈

終驗於雪夜,試其赤足踏梅可否走出“三寸弓足印”

鄭板橋罷官歸揚,見瘦馬流行,特繪《波折叢蘭圖》。畫中蘭草生於亂石,題跋道:“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那些在鹽商廳堂經心培養的“盆景蘭”,畢竟不及山野幽蘭的興旺活力。

2. 生態斷鏈法(學袁枚)

這幕載於《揚州畫舫錄》的場景,揭開了一場緊密的代價重塑工程——將活生生的少女砥礪成可暢通的豪侈品。正如鄭板橋在《道情十首》中暗諷:“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輕聲細問的背後,是無數“瘦馬”用血肉之軀測量出的慾望標準。

中等者精女紅庖廚,熟《朱子家訓》,可作州縣佐貳官妾

清朝經學家焦循在《北湖小誌》中記敘:某瘦馬逃至鄉間,日耕夜讀,終成塾師。當舊主尋來時,她捧出《論語》笑道:“昔日身價八百兩,本日束脩五十文,敢問孰貴孰賤?”

這套體係完美解釋了《貨殖傳記》的預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活人被物化為商品時,每個毛孔都流淌著算計的奪目。

《清稗類鈔》記錄,揚州人牙子將瘦馬分三等:

隨園白叟袁枚買下瘦馬張氏,卻任其素麵朝天、健步如飛。某日雅集,張氏扛著鋤頭從菜園返來,衣衿沾泥與來賓論陶詩,反成金陵嘉話。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味之本在材,人之本在性。”此等返璞歸真之舉,恰是破解物化迷局的良方。

3. 泉源淨化計(觀林則徐)

書坊刊印《瘦馬詩集》,將買家名號嵌入偽作題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