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國貴族爭相佩帶珠玉時,範蠡卻著麻衣販馬。他深諳《計然書》“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之道——在群體性奢糜中,樸素反而成為稀缺品。清朝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用心在鹽商雅集上揭示拙樸漆書,反引得富賈競相保藏。此即《周易》“亢龍有悔”的現世歸納。
莫道朱門歌舞盛,枯榮隻在彈指間。”
第三鑒:真我本心的歸宿
第二鑒:民氣向背的秤桿
元朝書畫家倪瓚看破此道,用心將畫作標價極高,所得財帛卻儘數散與窮戶。而那些在至正年間爭購《六君子圖》的富豪,待明軍攻入姑蘇時,手中墨寶已不及一袋糙米值錢。這印證了《戰國策》的預言:“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珊瑚碎儘血光寒,金穀流香夜未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