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5章 灶王爺嘴上的飴糖——民俗中的柔性處世哲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情麵彆押在一個碼上

這手筆源自《封神演義》的掌故。薑子牙封神時獨漏本身,百姓便在灶台供他作“鎮宅神”。馬家媳婦的曾祖是義和團大師兄,臨終前傳授:“糖火燒要三分甜七分燙,甜能通神,燙可退鬼。”正如《陰符經》所言:“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隻不過布衣百姓的天道,都藏在柴米油鹽的裂縫裡。

民國三十八年冬,北平四合院的青瓦上覆著糖霜般的雪。前清貝勒爺蜷在冷灶前,將最後一塊桃酥掰碎撒入灶膛:“當年祭灶用飴糖,現在連灶王爺也嘗不到長處咯。”忽聽門響,昔日包衣主子提著黃米糕上門:“主子,今兒廿三,給您供灶糖來了。”

這糖稀卦象厥後傳遍北地,冬至祭灶時家家戶戶的供桌上,糖瓜都捏成山形——取“艮卦止言”之意。天橋平話人唱道:“糖瓜粘,艮卦懸,灶君吃了口難言。玉帝問起人間事,隻剩甘言繞梁旋。”殊不知那糖瓜裡的芝麻擺列埋冇玄機:豎排三粒意為“三陽開泰”,橫排五粒則是“五穀歉收”。

衚衕口的老太太邊捏糖人邊乾脆:“現在年青人供灶君都用巧克力,說是國際範兒!”穿漢服的網紅直播祭灶典禮,背景音倒是電子分解的爆仗聲。俄然直播間飄過彈幕:“灶王爺早開通微博了,ID叫‘天庭巡查組’,存眷有欣喜!”滿屏“哈哈哈”中,有個衰老ID冷靜留言:“粘住嘴的向來不是糖,是盼頭。”

這夜,王掌櫃供的糖瓜格外大,糖稀裡摻了桂花蜜。賬房先生醉醺醺道:“店主這糖,甜得能粘住閻王爺的存亡簿!”公然開春後,掌櫃的貨船在天津衛觸礁,偏巧被祭灶那日多賞人為的伴計搏命救回。茶社裡閒人群情:“灶王爺怕是吃了甜嘴,把王家的災害都化在糖稀裡了。”

臘月廿三的傍晚,都城衚衕裡飄著麥芽糖的焦香。七歲的栓柱踮腳將糖瓜粘在灶君像的嘴上,灶王奶奶的嘴角也被糊得嚴嚴實實。老秀才李守分捋著山羊鬍唸叨:“上天言功德,下界降吉利。這糖稀封的可不是神仙的嘴,封的是民氣裡的鬼。”

膠東半島的祭灶供品中,必有麪塑白虎。七旬老嫗趙嬤嬤捏虎時,總在虎口塞粒冰糖:“白虎主凶,含糖則吉。”孫子參軍那年,她將麵虎換成糖人,捏的是持槍軍漢的模樣。臨行夜,冰糖在戎服褶皺間凝成霜花,趙嬤嬤唸叨:“《風土記》說‘以糖祠灶,冀黏其口’,我這糖人兒,黏的是槍子兒。”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