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5章 灶王爺嘴上的飴糖——民俗中的柔性處世哲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平時幫前台收快遞、給保潔阿姨留紙箱,這些零錢存著。等你忘帶工牌時,天然有人幫你開門。但彆當濫好人——就像銀行不會給乞丐開VIP。

2、麵子是張紙,捅破不值錢

庚子年洋兵破城那日,馬家媳婦把最後半斤白麪揉成糖火燒,恭敬供在灶頭。麪餅裡夾著黃紙硃砂寫的“薑太公在此”,火烤後硃砂滲入餅心,竟似點點血斑。夜裡亂兵踹門,見灶台香火未滅,糖火燒上鬼畫符般的紅痕,啐了口“倒黴”扭頭便走。

臘月廿三的傍晚,都城衚衕裡飄著麥芽糖的焦香。七歲的栓柱踮腳將糖瓜粘在灶君像的嘴上,灶王奶奶的嘴角也被糊得嚴嚴實實。老秀才李守分捋著山羊鬍唸叨:“上天言功德,下界降吉利。這糖稀封的可不是神仙的嘴,封的是民氣裡的鬼。”

糖瓜、麵虎等供品實為風險對衝的風俗標記,比《孫子兵法》“未戰而廟算”更親民。販子聰明總能把神仙體係歸入柴米油鹽。

販子醒世錄

貝勒爺老淚縱橫,卻發明黃米糕裡裹著地契——原是主子偷偷保住了他祖宅。灶膛裡的火星劈啪作響,恍忽間似見灶君畫像在煙霧中淺笑。正如《燕京歲時記》所載:“以糖祀灶,以柔克剛。”這連綿千年的甜味聰明,畢竟在改朝換代的罡風裡,護住了一脈溫情。

淺顯人應對灰色光滑型情麵油滑,記著三句大口語:

民國三十八年冬,北平四合院的青瓦上覆著糖霜般的雪。前清貝勒爺蜷在冷灶前,將最後一塊桃酥掰碎撒入灶膛:“當年祭灶用飴糖,現在連灶王爺也嘗不到長處咯。”忽聽門響,昔日包衣主子提著黃米糕上門:“主子,今兒廿三,給您供灶糖來了。”

1. 以柔濟剛

1、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情麵彆押在一個碼上

3、送禮要像送感冒藥——對症、適當、不過期

3. 甜味政治學

朋友組的違規局,要像吃河豚——嘗一口頓時找藉口撤,既給了麵子又保了安然。

故鄉寄來的臘腸分同事嚐嚐,這叫分享;中秋節給客戶送自家做的月餅,這叫情意。但給大夫塞紅包求插隊,給教員送購物卡求照顧孩子,這就是埋雷。記著:能用土特產處理的,彆動現金;能劈麵笑著說的,彆留字據。

飴糖祭灶暗合《品德經》“荏弱勝剛烈”之旨,將《周易》兌卦的“悅言”化作儲存戰略。恰如老話:“鋼刀雖快,不斬甜美之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