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切口儲存術
過山簽軌製暗合《孟子》“權變”思惟,在懲戒與育人之間找均衡。正如老教習所言:“不打不成器,打狠了成廢器。”
這切口體係比《易經》卦象還精美。鬚生們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若把“散淡”二字唱得輕浮,便是提示背景“店主來結賬了”;旦角們甩水袖時多抖三下,意味著“留意第三排戴瓜皮帽的戲提調”。正如《鬼穀子》所言:“口者,心之流派也。”科班的口,開的是活命的流派。
4、名角兒的灰色聰明
4. 端方退化論
1、過山簽的由來
科班暗語堪比《墨子》城守口令,將平常練習昇華為資訊戰。天橋藝人笑談:“梨園子的嘴,哄人的鬼,哄得了徒弟吃得飽。”
程硯秋倒倉那年,嗓子啞得像磨砂紙。按端方該捲鋪蓋走人,他卻每天往羅癭公屋裡送荷葉粥。羅先生本要發作,翻開粥碗見底下壓著《文姬歸漢》的新腔譜——工尺標記間畫滿紅圈,竟是按《廣陵散》重譜的胡笳十八拍。
3. 灰色進階路
喜好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師保藏:堪破三千世相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光緒年間的廣和樓背景,富連成科班的“過山簽”插在祖師爺唐明皇的神龕前。班主葉春善捏著三根竹簽,對跪著的娃娃們念班規:“過山簽,過山關,抽到紅簽練半夜,抽到黑簽跪香案。”可那竹簽浸了桐油,燈下一晃,紅黑難辨——小癩子抽中“黑簽”卻咧嘴笑,本來葉春善早將他的簽尾刻了道細痕,跪香時能偷塞個蒲團。
3、切口與信號
《論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科班教戲卻推行“不打不成材”。但老輩教習都懂,真照班規往死裡打,十個苗子得廢九個。正如葉春善對門徒尚小雲說的:“端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看那《牡丹亭》裡的杜麗娘,死了還能還魂,何況咱這竹簽子?”
民國初年,富連成科班散了,可“過山簽”的端方卻在梨園行生了根。某日馬連良組班,見門徒偷懶,抄起茶碗要砸,忽想起葉春善的話:“茶碗砸的是角兒的氣度,竹簽打的纔是師父的心頭。”遂改扔個軟枕,笑罵:“《三國》裡諸葛亮七擒孟獲,老子明天七扔枕頭,看你長不長記性!”
販子醒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