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內丹術。也稱“調息法”,現在也稱玄門氣功,在《莊子》一書裡,已經有很多氣功、靜功的記錄。從現在醫學觀點來看,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材例。
4、正一教
第4、鬥法。大師都不會陌生,就跟現在的大門生辯論會的情勢類似。但內容分歧。這類鬥法會,常常有官府或士紳構造主理,也有佛道兩家自行協商主理,在官方影響很大。明清小說多有描述,《西紀行》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裡,就是活脫脫的僧、道鬥法的寫照,隻是這裡的羽士是妖怪。固然對玄門多有貶謗,但描述得很出色。
第1、符籙。主如果用來鎮宅避邪,驅魔降妖,呼風喚雨(至於能不能呼來風,喚來雨,天曉得)。
東漢漢明帝年間,張道陵草創玄門,今後,中華大地上一個土生土長的宗教就出世了。
書病人姓名,說伏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五鬥米覺得常,故號曰五鬥米師。
張道陵草創的玄門就是以勸人積德,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情勢來招攬信徒的。但是因為玄門草創期間,就麵對著先期傳入中土的佛教的壓力,跟著時候的推移和佛教爭奪信徒鬥爭,玄門的神祇體係也逐步龐大,從最後的幾個神仙生長到厥後的多如牛毛,數不堪數。典範也從疇昔的幾本小冊子,生長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境地。張道陵也被信徒們推戴為“天師”,並且厥先人間代秉承“天師”稱呼,曆代嗣位的天師也就理所當然的玄門魁首。晉朝初年,張道陵的第四代孫張盛天師將傳道中間由蜀中鶴鳴山,遷還至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現在,玄門的天師已傳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於1949年建國前夕,跟著百姓黨的敗退,碾轉去了台灣,於1969年12月在台北成仙。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為第六十四代天師。
玄門顛末耐久的生長,除了研習典範以外,其修行體例,大抵分為四種:
百姓對張道陵敬若神明,爭相事之,拜他為師的人成千上萬,張道陵遂建二十四治(玄門構造),立祭酒(玄門教職)以領道民。
張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有傳說他還精通醫道),漢明帝時,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厥後傳聞蜀地人易教養,便入鶴鳴山修道,著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建初期玄門。凡入道者要交米五鬥,故又稱“五鬥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