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59章 碧血劍(59)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該年八月,崇禎派親信又送一道親筆聖旨去給陳新甲,催他儘快設法和滿清媾和。陳新甲出外辦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將天子的密詔留在他書房中的幾上而去。陳新甲的家僮誤覺得是淺顯的“塘報”(各省派員在京所謄寫的普通性上諭與奏章,稱為“塘報”),拿出去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如許一來,天子暗中在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頓時嘩然,立即紛繁上奏章反對。

皇太極對於緞布的要求一下子就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五,並且又建議以恰當禮品還報,但願和議儘快辦理,可見對於締結戰役的確具有極大誠意。他自知人丁與兵力有限,經不起耐久的耗損戰。[56]而後每產生一次戰役,便提一次戰役要求。

他是個打動的熱忱的豪傑,是“寧為直折劍、猶勝曲全鉤”的剛士,是行事不顧統統、“幾大就幾大”的蠻子,但是他終究決定:“忍辱負重”。

他對金人的和談並不是公開停止的,是以並冇有遭到遍及的抨擊,但他當然預感到將來終究要公開,清媾和知友的怒斥不成製止的會落到他頭上。

當軍事上籌辦冇有充分之時,臨時與內奸媾和以爭奪時候,中國汗青上兩個最著名的英主都曾做過。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媾和,爭奪時候來培養國力,到漢武帝時才大肆反擊。唐太宗李世民曾與突厥媾和(當時是他父親李淵做天子,但和議實際上是李世民所決定),比及清算好軍隊後纔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過這不是中國汗青上傳統看法的支流。支流思惟是:“與侵犯本國的內奸媾和是投降,是漢奸。”

袁崇煥和皇太極信使來往,但因朝中大臣視和議如大水猛獸,構和全無成果。

蒲月十一,皇太極所率雄師攻抵錦州,四周合圍。這時守錦州的是趙率教,他和監軍寺人紀用守城,派人去與皇太極媾和,那自是緩兵之計,以待救兵。皇太極不入彀,攻城愈急。

趙率教是陝西人,此人的品德本來是相稱不高的。努爾哈赤攻遼陽時,趙率教是主帥袁應泰的中軍(參謀長)。袁應泰是不懂軍事的文官,趙率教卻冇有儘他做參謀長的任務,這個戰役批示得一塌胡塗。清軍攻破遼陽,袁應泰殉難,趙率教卻偷偷逃脫了,論法當斬,不知如何得以倖免,想來是賄賂了上官。厥後王化貞大敗,關外各城都成為無人管的處所,趙率教申請戴罪建功,帶領了仆人前去領受前屯衛,但達到時發覺已被蒙前人占住,他便不敢再進。努爾哈赤攻寧遠,趙率教在前屯衛,間隔很近,本身不親去赴援,厥後寧弘遠捷,他卻想分功,乃至給滿桂痛罵,變成了很大風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