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五第38章護國戰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劉督軍的兵士在湘西山地的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推動,竹製彈藥箱底的抗磁竹炭已吸飽雨水。年青兵士跌倒時,懷裡掉出母親寄來的布包——內裡是用蒸籠竹炭和奶奶的蠶絲帕做的耳塞。班長撿過布包塞回他懷裡,本身耳朵卻因耐久透露炮聲而不適:「戴著,這玩意兒在南京能換半塊袁大頭。」火線山體俄然悶響崩塌,不是炮火,是黔軍匠人用《九章算術》算出的爆破點。北洋裝甲列車的探照燈掃過阻斷的山路,司機看著繞道三十裡的提示,罵罵咧咧地往鍋爐裡添煤——他不曉得,那些滾落的碎石裡藏著抗磁砂,正漸漸吸附列車的磁導羅盤。

李督軍的密使混在運茶船隊中,竹筷敲擊茶碗的節拍與船槳劃水構成四三拍共振。船頭老者撒出的茶末在江麵畫出弧線,看似茶漬,實則是《茉莉花》樂譜的密文——北洋巡查艇的聲紋監測儀隻抓到混亂水紋,卻漏過了「左三淺灘,右五激流」的切口。深夜遇襲時,密使將油紙塞進茶餅沉入江底。被捕前,他望著對岸蒸汽鐘的暖光,想起蔡鍔在五華山說的:「算理不在圖紙上,在每個敢敲算籌的人手裡。」巡查艇長撿起他遺落的耳塞,對著月光看那粗糙的竹炭添補層,不屑地扔進江水——他不曉得,這團玄色粉末能讓鐵蠶炮的高赫茲進犯變成有害的低頻嗡鳴。

1916年1月,瀘州城頭的蔡鍔透過望遠鏡,瞥見北洋軍鐵蠶炮的金屬炮彈在起重機下搖擺如笨拙的鐵球。「開炮!」三十門廢鍋爐改製的蒸汽炮轟鳴,炮彈拖著濃煙砸進敵陣——冇有緊密共振腔,卻因添補抗磁竹炭粉末,爆炸時掀起的不是火焰,而是沉悶的低頻氣浪。北洋兵士的西門子耳塞俄然成為承擔——高頻被隔絕了,可異化著竹炭粉塵的低頻震驚卻中轉內耳,很多人當場顛仆捂耳。護國軍兵士戴著家用耳塞衝鋒,腳踩的草鞋裡都墊著茶社彙集的茶爐灰,那是比德軍隔音棉更透氣的防振層。

蔡鍔在城牆上讀李阿滿的信,竹炭寫的筆跡已被硝煙燻得恍惚:「您要的不是敗仗,是讓百姓曉得,算籌比金條硬。」遠處村落的炊煙裡,模糊傳來織錦機的哢嗒聲——匠人們正用染布的藍靛給繃帶染色,用舂米的石磨碾抗磁竹炭。副官遞來戰報,聲音帶著欣喜:「北洋的鐵蠶炮全啞了!他們拆開炮管,內裡滿是……」蔡鍔擺擺手,他曉得那些茶渣、蠶絲、爐灰意味著甚麼。低頭看手中的共和勳章,齒輪邊沿的竹葉已磨成薄片,卻仍然倔強地卡在紋路裡——就像那些在齒輪碾壓下仍然敲著算籌的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