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銀一銅。」周自齊將算籌拍在記錄板上,數值同步寫在光譜儀的英文報表裡。三年前在漢陽鐵廠,他曾用一樣的算籌測算鐵軌抗壓力,現在則用來均衡貨幣信譽——銀元含銀量切確到千分位,既參照倫敦造幣標準,又埋冇《考工記》的「六齊」古義。日本正金銀行代表鬆本次郎踏入車間時,正瞥見技師用磁導天平複稱,看不懂算籌竹節裡藏著抗磁砂配比的終究演算法。
晨霧漫過正陽門時,新一批「民國通寶」裝箱待運。每枚銀元的齒紋裡,前清理學館的防偽雲雷紋與當代抗磁砂塗層共生,如同漢陽鐵廠的蒸汽錘與光譜儀並存。周自齊轉動算籌筒,「工」字與蒸汽錘的刻度盤構成直角——那是《周髀》「勾股定理」的實際投影。「運往京張鐵路,」他對科員說,「讓詹先生用抗磁砂檢測銀元磁性,這是我們的『貨幣鐵路和談』。」
「鬆本先生可知,」周自齊舉起刻著「盾」字的算籌,竹節排泄的檀木油實為防氧化塗層,「中國算籌不但是計算東西,更是匠人魂。」他抽出檀木芯,暴露微雕的《六齊》配比表,「銀九銅一的奧妙,不在光譜儀裡,而在算籌的每一道刻痕中。」鬆本瞳孔驟縮——他認出了刻痕間的二進製標記,那與旅順港匠人記錄彈道修改值的體比方出一轍。
蒸汽鐘敲響卯時,周自齊望向廠區的「算理救國」石刻,新刷灰漿下的「藝事通神」殘刻清楚可見。他想起女兒的題目:「算籌會被齒輪代替嗎?」遠處的「天洋丸」已動身,而造幣廠的匠人正用算籌查對著每爐銀元的隱鐵率——不是為了圖騰或暗號,而是為了讓每一枚銀錢都經得起萬國商戰的稱量。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1912年8月5日,天津造幣總廠的鑄鐵煙囪噴出青灰色煙霧,周自齊站在蒸汽錘旁,白麻長衫被機油滲入。他盯著德國入口的光譜儀,指尖夾著竹製算籌,大要按西式流程記錄銀銅比例,實則用《九章算術·均輸術》公式默算製止偷工減料私熔。蒸汽錘錘頭的「忠孝紋」是漢陽鐵廠舊物,與北洋技師新刻的北洋龍紋並排,見證著從「中學為體」到「幣製獨立」的滄桑。
回到寓所,十六歲的周玳正在清算留學行李。「詹天佑先生說京張鐵路需求抗磁軌枕。」她遞過的圖紙邊沿,用《多少本來》公式袒護著《海島算經》的測距演算法。周自齊將「盾」字籌塞進女兒掌心:「檀木芯裡是防外資控股的財務模型,到美國後,用哈佛的統計課考證它。」女兒袖口的算籌紋刺繡與機器課條記並列,好似傳統算理與當代科學的奧妙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