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過破廟時,匠人們用斷牆殘磚壘起篝火台。王徒弟搬來存了半年的粟米秸稈,張嬸進獻出最後一塊火絨,老銅匠熔了半枚廢鐵錨,在篝火台刻下第一朵火焰紋。李匠人將鐵仙會的鐵錨紋布帶擰成燈芯,浸入從鬆脂裡熬出的油膏,當火焰騰起時,布帶上的"錨"字被燒得蜷曲,暴露底下被覆蓋的"匠"字筆劃。
這一夜,流民營的破廟亮起了第一堆篝火。李匠人用燒紅的算籌在牆上刻下盟規:"篝火所照,匠人不孤;籌火雖微,可暖千屋。"篝火餘燼裡,鐵仙會的鑄鐵算籌垂垂落空寒光,而匠人們手中的竹籌被火烤得發暖,刻著火焰紋的一端還冒著鬆脂香。遠處的湘江上,鐵仙會的漕船正駛入衡州水門,船上的精銅算籌在月光下泛著冷硬的光,卻照不亮流民營裡此起彼伏的鼾聲——篝火盟的匠人枕著算籌入眠,夢中是漫山遍野的篝火,每堆火上都架著用算籌烤熱的粗麪餅。
篝火盟建立了。冇有官印批文,冇有斑斕旗幡,隻要一堆永不燃燒的火,和一群在火光中刻算籌的手。當拂曉的霧靄漫過破廟,李匠人拾起半塊燒剩的鐵錨,將它敲進篝火台中心——現在,鐵錨不再是權貴的意味,而是篝火盟的第一根樁子,深深紮進匠人間代耕耘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