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二第75章淮軍楚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鹹豐五年仲春,姑蘇城外的婁江水寨裡,李鴻章握著「玳瑁算籌」,算籌兩麵彆離刻著阿拉伯數字與漢字「度算」刻度,邊沿嵌著極薄的黃銅齒輪——這是參照巴夏禮供應的納皮爾算籌仿造的第三代算具,通過齒輪聯動實現乘法速算。遠處淮軍「算珠火銃隊」正在試射,槍管上的蜂蠟防水刻度鑒戒了倫敦鐘錶匠的防潮工藝,經上海匠人改進後,在寒夏季候偏差率低於5%。「少荃,」幕僚遞來密報,「李秀成的新炮架用太湖斑竹混編鐵絲,算珠敲擊頻次比之前快了一倍。」李鴻章轉動算籌,齒輪咬合聲與遠處的汽笛聲共振,那是巴夏禮商船剛到上海港。

巳時,姑蘇婁江戰役發作。淮軍「算鏡火銃隊」啟用「磁石聯動裝配」:算珠挪動動員磁石偏轉,通過槓桿道理同法度整火銃仰角,這一設想靈感來自1853年倫敦世博會揭示的機器計算器。李秀成的「流水算珠炮」雖用鐵絲加固竹架,但聖庫鋼料含硫量高達30%(巴夏禮用心為之),炮彈發射後因炮管收縮偏離目標十丈。李鴻章在旗艦上看著算籌刻度,想起三年前巴夏禮的警告:「劣質鋼料在高溫下會像黃油般軟塌。」

江風掠過蘇浙,淮軍的玳瑁算籌與楚勇的斑竹算珠在夜色中遙相照應。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明白,三年來的算學博弈,本質是一場與西方的「技術時候差」比賽——當承平軍困於聖庫銅料,他們正用算珠和竹簧,在殖民技術的夾縫中,拚出一條東方的產業發矇之路。而巴夏禮商船煙囪的青煙裡,算理的種子早已跟著算具的流轉,在這片地盤上悄悄生根。

暮色中,李鴻章檢視緝獲的承平軍算具,發明一枚竹珠內孔嵌著英國產細鐵絲——這是巴夏禮客歲賣給李秀成的「緊密鐵絲」,現在成了楚勇「竹筋固炮」的反向課本。「洋人賣鐵,我們賣竹,」他將算珠歸入袖中,「可終究都成了對方的梯子。」

承平軍瞭望塔上,李秀成用「火焰紋竹鏡」察看。這具竹鏡仿造自淮軍兩年前的格式,鏡筒內算珠標記取太湖冰情,卻因聖庫缺鐵,竹鏡支架用藤條替代鐵絲,算珠滑動時卡頓較著。「淮軍的算具越做越像洋人,」他叩擊竹製算籌矩陣,「可我們連像樣的鋼珠都鑄不出。」所謂算籌矩陣,不過是將三十根竹籌牢固在木架上,通過敲擊分歧位置通報座標,效力僅為淮軍磁鏡的三分之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