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二第40章今亮少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七月末,曾國藩收到肅順密信,稱鹹豐帝欲調湘軍入贛。李鴻章主動請纓赴安徽募勇,左宗棠則留在南昌清算算學營。臨行前,左宗棠贈李鴻章二十枚斑竹算珠,算珠內孔刻著"湘淮共濟":"少荃此去,若遇鐵仙會刁難,便亮這算珠。王五與我有舊,會念著嘉慶朝的香火情。"李鴻章將算珠歸入袖中,觸到納皮爾算籌的棱角,俄然笑道:"季高可知,洋人算具雖巧,卻缺了咱這竹珠裡的江湖氣。"

"滌生兄,"左宗棠遞過一個油紙包,內裝十二枚斑竹算珠,"湘南匠人試了三十種竹子,唯此竹可承三石之力。"算珠大要塗著生漆,刻痕填著銀屑,在陽光下顯出"左"字暗記。曾國藩撚動算珠,觸感比鐵仙會的銅籌輕三分,卻更貼合指腹:"季高公然神乎其技,隻是這算珠..."左宗棠挑眉:"算珠無姓,唯效其用。前日出師,我讓匠人在抬槍托刻算籌防滑紋,火槍手竟比常日多瞄得半柱香時候。"

夜深切靜,曾國藩在燈下批閱左宗棠的《長沙算學改進條陳》,見"每營設算學教習,兼授中西演算法"一條,提筆批道:"算學為火器之母,母強則子壯。"窗彆傳來匠人調試斑竹炮架的聲響,算珠與竹簧的碰撞聲,竟比鐵仙會的銅籌更顯清脆。他俄然想起嘉慶朝的《算學寶鑒》,那書裡的矩陣圖,現在正以斑竹算珠的情勢,在湘軍匠人的手中,抖擻出新的朝氣。

鹹豐元年七月,湖口硝煙未散,曾國藩望著彭玉麟呈上的《湖口礁位圖》,算尺在圖上劃出的弧線與篝火盟匠人測算的潮汐線分毫不差。"快蟹船吃水七尺,"他叩擊著圖上的算珠標記,"立夏前三日潮差二尺三寸,本可衝礁,卻因鐵仙會齒輪耽擱,痛失良機。"李三捧著《湘軍器器算經》補遺本,新錄的"竹筋固炮法"旁貼著左宗棠從長沙寄來的改進計劃——用湘南斑竹替代淺顯竹材,韌性可晉升兩成。

辰時三刻,湘軍拔營西向,彭玉麟的海軍炮船桅杆上,新換的太極八卦紋旗號獵獵作響,算珠刻度被雨水洗得發白。行至南昌城外,探馬報左宗棠帶著長沙匠作前來犒軍。曾國藩迎至轅門,見左宗棠的轎簾翻開,暴露半幅算籌紋帷幔,轎杠上刻著"藝事通神"四字,恰是嘉慶朝算學館的舊訓。

李鴻章從袖中取出一本油皮小冊,內頁畫著近似算籌的刻度:"客歲在安徽辦團練,曾見過英國布羽士的算具。這冊子是幕友仿畫的,雖不全,卻看出些門道——洋人把乘除化為加減,確能省卻很多撥珠工夫。"曾國藩接過冊子,見內頁夾著半張《多少本來》殘頁,譯筆粗陋卻透著力學道理:"洋人算學重'比例',與我朝'勾股'相通。季高,少荃,咱湘軍算學營該兼收幷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