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繡坊後巷傳來梆子聲。沈繡娘翻開地磚,取出用油紙包著的《女紅算學寶鑒》,內裡夾著蒙古牧民送來的雙語算籌——蒙文“儲存”與漢文“光譜”繡在一起,針腳間藏著治沙的行距數據。她摸出先帝賜給算學坊的“算籌勳章”,勳章後背的齒輪紋樣在月光下閃著微光,與鬆濤閣遺址出土的蒸汽零件一模一樣,像兩個時空的刻度在現在相逢。
戌時,繡坊掌燈。沈繡娘摸出藏在髮簪裡的微型算籌,在繡繃邊沿計算染料配比:“蘇木三斤,可染赤線九丈,較客歲少兩丈——是禧恩府剝削了顏料。”籌身“福”字微紋與陳阿福工坊的齒輪暗合,讓她想起先生說過的“算籌如水,能淌過任何高牆”。算籌在絹麵上投下細影,像鬆濤閣遺址裡未被燒燬的算學公式,在黑暗中冷靜發展。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繡娘,督織大人要查驗‘滿蒙聯婚’紋樣。”工頭的嗬叱打斷思路。沈繡娘低頭看繡繃,金線繡的蒙古包旁,本該繡算籌紋樣的處所被改成了珊瑚珠串——那是禧恩府新下的端方:“凡繡算籌者,以妖術論。”她指尖輕顫,針腳卻穩如算籌刻度,將珊瑚珠串的間隙算得涓滴不差,像在測量滿漢之間的奧妙間隔。
卯時,督織大人俄然突入繡坊。沈繡娘敏捷將算籌藏進繡繃的“滿蒙一體”紋樣裡,指尖的血珠滲進金線,在蒙古包的氈帳上染出小點。“這是甚麼?”大人的指尖劃過繡繃邊沿的算籌刻痕。她屏住呼吸:“回大人,是露水打濕的陳跡,像算籌......不,像竹紋。”血珠在金線間暈開,竟成了朵歪歪扭扭的算籌花,督織大人嫌惡地揮手,她卻在心底算出了逃生的步數。
督織大人走後,沈繡娘摸出半片算籌,上麵“光譜未竟”的刻痕已被她繡成竹葉。窗外,山塘街的更夫敲著《算籌新調》:“繡繃裡藏著沙海圖,針腳縫著運河路”。她曉得,當道光帝在紫禁城撥弄算籌時,江南的繡娘們正用絲線測量著另一個帝國——那邊的算籌不是銅臭,而是繡繃裡的星光,是針腳間流淌的治世抱負。
辰時,沈繡娘將染好的赤線裝進木箱,箱底墊著用算籌灰改進的固色劑。木箱釦上的那一刻,她聞聲隔壁染坊傳來齒輪轉動的輕響——那是王五的門徒在調試蒸汽染缸,缸體上的扳手標記與她髮簪裡的算籌殘片,共同織成了江南的“光譜密網”。算籌灰隨絲線散落,像撒向人間的星子,終將在某個拂曉,長成反對黃沙的光譜林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