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國總說貿易不公。”嘉慶帝起家指向北牆吊掛的《皇輿全覽圖·數據版》,珠江口的紅色光點密如繁星,“我大清開海禁、設官牙、定稅則,從無閉關之意。但公允貿易,須是兩相甘心——”他俄然從袖中取出半幅羊皮紙,上麵是客歲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抬高生絲收賣價的密報,“若隻許貴國商船低價買我茶葉,高價賣我呢絨,卻又要拿走‘最惠國’的好處,這算術,怕是分歧《九章算術》的事理吧?”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啟稟萬歲,英使已至懋勤殿候見。”奏事處寺人的通報驚起案頭銅鎮紙下的輿圖邊角,那是數據房新繪的《廣州港十年貨色流向圖》,墨線間密注著各國商船到港次數、所載貨色及稅銀數量,英國商船的硃紅標記在黃埔灘頭連成麋集的點。嘉慶帝將《中英貨值對比表》往袖口一壓,錦緞袖口拂過案頭疊成方勝的算籌,那是昨夜與首席數據官陳傑幾次覈驗稅率時留下的。
阿美士德的藍眼睛在數據圖上逡巡,終究落在“積年貨值顛簸曲線”上:嘉慶十五年英國羊毛減產導致呢絨代價飆升,卻恰是中國茶葉出口量激增之年。他俄然認識到,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清國對收支口貨色的精準掌控——當倫敦販子還在為廣州十三行的議價才氣頭疼時,北京的天子早已讓數據房將十年商情織成了坎阱。
“更緊急的是稅銀。”嘉慶帝指尖劃過“呢絨入口稅銀百分之十五”與“茶葉出口稅銀百分之八”兩處硃砂講明,“爾國販子抱怨關稅苛重,卻不知我大清對茶葉隻征八分稅,反比對呢絨多征七分。”數據房典簿捧著算籌盒趨前,三十六枚棗木算籌在黃綾上排擠關稅比例,“若按貴國所請‘片麵最惠國’,他國稅率低於我朝時,爾等亦可共享——”天子俄然嘲笑,“但叨教,貴國對我大黃、瓷器可曾少征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