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61章 英使來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更緊急的是稅銀。”嘉慶帝指尖劃過“呢絨入口稅銀百分之十五”與“茶葉出口稅銀百分之八”兩處硃砂講明,“爾國販子抱怨關稅苛重,卻不知我大清對茶葉隻征八分稅,反比對呢絨多征七分。”數據房典簿捧著算籌盒趨前,三十六枚棗木算籌在黃綾上排擠關稅比例,“若按貴國所請‘片麵最惠國’,他國稅率低於我朝時,爾等亦可共享——”天子俄然嘲笑,“但叨教,貴國對我大黃、瓷器可曾少征半分?”

“貴國總說貿易不公。”嘉慶帝起家指向北牆吊掛的《皇輿全覽圖·數據版》,珠江口的紅色光點密如繁星,“我大清開海禁、設官牙、定稅則,從無閉關之意。但公允貿易,須是兩相甘心——”他俄然從袖中取出半幅羊皮紙,上麵是客歲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抬高生絲收賣價的密報,“若隻許貴國商船低價買我茶葉,高價賣我呢絨,卻又要拿走‘最惠國’的好處,這算術,怕是分歧《九章算術》的事理吧?”

嘉慶二十一年正月的都城尚裹在殘雪裡,正陽門甕城的銅鐘敲過卯初,英國使團的三輛雙輪馬車便碾著凍硬的土道,朝紫禁城迤邐而來。阿美士德勳爵隔著糊滿明紗的車窗,瞥見宮牆轉角處掠過一片月紅色簷角,簷下懸著的鎏金銅鈴正被北風撞出細碎清響——這與東印度公司陳述裡“閉塞而蠻橫”的描述相去甚遠,直到瞥見端門城樓上“數據房”朱漆木牌在晨光中反光,他的手指纔不自發叩了叩膝上的羊皮文書。

乾清宮東暖閣內,嘉慶帝的手指劃過《英吉利貿易數據彙編》最後一頁,墨筆圈注的“呢絨占百分之六十三,茶葉占百分之七十八”在明黃絹麵上格外奪目。案頭琉璃燈映著窗外飄雪,將他鬢角的霜色染得更重。自十年前數據房併入軍機處,這般用算籌推演國策的場景已不知凡幾,但本日要麵對的,是繼馬戛爾尼以後第二支叩關的英國使團。

殿內炭火劈啪作響,英國使團隨員們交頭接耳的聲音混著算籌碰撞聲。阿美士德俄然重視到,數據房官員們胸前的玉牌上,除了“治世鏡鑒”四字,還刻著藐小的算籌紋路——本來這個帝國真的在用數字管理天下。當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貨值對比表》上,終究明白那些橫平豎直的線條,比紫禁城的宮牆更難超越。

阿美士德的藍眼睛在數據圖上逡巡,終究落在“積年貨值顛簸曲線”上:嘉慶十五年英國羊毛減產導致呢絨代價飆升,卻恰是中國茶葉出口量激增之年。他俄然認識到,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清國對收支口貨色的精準掌控——當倫敦販子還在為廣州十三行的議價才氣頭疼時,北京的天子早已讓數據房將十年商情織成了坎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