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60章 玉米豐收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嘉慶二十年·秋·直隸保定府

“大栓大哥,順天府的‘勸農留聲筒’到啦!”李福貴扛著半人高的竹筒穿過曬穀場,筒身刻著各省農夫笑容的浮雕,走到脫粒機旁時,竹筒底部的黃銅軸承收回輕巧的轉動聲,“傳聞內裡錄了十段‘五穀勸農謠’,山東老夫唱的番薯謠最是熱烈!”他轉動筒側的竹篾輪,頓時響起帶著泥土氣味的山東腔:“玉米稈(gǎn),直愣愣(lèng),三茬葉子托金棍(gùn),春種夏長秋來收(shōu),磨成粉子蒸窩頭(tou)……”

張老夫摸著申明書上的官話注音,俄然從懷裡取出塊磨得發亮的竹篾識字板:“客歲在縣學,俺學會了‘玉’‘米’‘種’三個字,這纔敢領官府的種子。”他指著識字板後背的插圖,上麵畫著玉米播種、施肥、收割的步調,每個步調旁都有官話和直隸土語對比,“先生說,這‘金皇後’要淺播,苗間距九寸——俺照著圖上的竹篾尺量的,您看俺家棒子,穗子比老種類長兩指!”

“張叔,您看這脫粒滾筒,”王大栓抽出竹篾編織的申明書,圖文並茂地指著滾筒上的螺旋紋,“竹篾條纏著黃銅片,轉起來不傷玉米粒,曬乾的棒子往這兒一放,眨眼就脫得乾清乾淨。”他從懷裡取出本《金玉米傳習錄》,封麵上印著嘉慶帝禦批的“五穀歉收”,內頁夾著從呂宋帶回的玉米標本,“這類‘金皇後’玉米,畝產比老種類多兩石,磨成粉能做粥、能烙餅,秸稈還能編席子。”

城隍廟的暗影裡,保定知府錢楷正與幕僚查對黃冊數據:“直隸玉米蒔植麵積較客歲增五成,此中識字農戶占七成。”他望著曬穀場上的脫粒機和留聲筒,想起春播時推行的“識字換種”政策——凡能讀寫“玉、米、種、肥、收”五字的農戶,可優先支付呂宋良種,還能獲得《農器改進圖》。“數據房的‘以識促農’公然見效,”他對幕僚說,“百姓識了字,看得懂蒔植手冊,連施肥比例都算得清楚。”

秋風吹過城隍廟的飛簷,將曬穀場上的玉米香送往四方。某個農家的窗欞下,一盞油燈亮起,昏黃的光映著牆上的“玉米蒔植圖”,一名母親正指著圖上的官話注音,教孩子念:“玉,yù;米,mǐ;豐,fēng——”這聲音混著遠處脫粒機的轉動聲,在保定府的秋夜裡,織成一曲關於歉收與但願的歌謠。而數據房的黃冊上,直隸的“玉米畝產”與“識字率”曲線正在同步爬升,如同兩條並行的金線,在嘉慶朝的治世光譜上,劃出敞亮的軌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