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59章 推廣玉米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春夜裡,王大栓躺在“天工玉米窖”旁的竹篾床上,聽著海風穿過防沙籬笆的沙沙聲。他摸了摸腰間的黃銅鑰匙,那是數據房特製的“勸農官印”,能翻開存放改進耕具圖紙的竹篾箱。遠處的識字館裡,油燈還在閃動,某個年青的聲音正在念:“春種兩粒玉,秋收千串金——”這聲音混著海潮聲,在登州的春夜裡,織成一曲彆樣的勸牧歌。

暮色染透渤海灣時,孫老夫蹲在地頭,用樹枝在沙地上畫“玉”字。他的孫子蹲在中間,舉著竹篾識字牌念:“玉,yù,金黃成串,能煮能烤。”老夫看著沙溝裡剛埋下的種子,俄然笑了:“紅毛鬼的東西也好,咱的竹篾壟也好,能打糧的就是好物件。”

晌中午分,村口俄然響起馬蹄聲,山東巡撫衙門的快馬送來黃紙佈告。王大栓展開一看,右上角蓋著戶部火漆印,註釋用紅筆圈注:“凡識字農戶,可憑‘識字帖’優先支付玉米、番薯良種,並獲《農器改進圖》一冊;種滿五畝者,免三年徭役。”佈告後背還印著天下“外洋作物推行進度圖”,登州府的淺紅色區塊正在擴大,中間注著“識字率達四成,良種接管度晉升三成”。

“大栓哥,凍土剛化,真要現在下種?”李福貴搓了搓凍紅的手,望著遠處還泛著白霜的沙丘,“文登縣的趙老夫昨兒捎信,說他試種的‘金玉米’剛出苗,可咱登州沙堿地能成嗎?”

王大栓望著遠處翻耕的地步,幾個老夫正圍著“蒔植指南牌”比劃,固然口音還是帶著登州腔,卻能指著字念出“穴深兩指,每穴兩粒”。他俄然想起客歲在紫禁城數據房看到的“民生安然度熱力求”,山東半島的淺紅色正在轉粉,就像沙地裡即將破土的玉米嫩芽。

海風掠過沙丘,帶來遠處書院的讀書聲。王大栓望著村頭新蓋的“勸農識字館”,竹篾搭的屋簷下,幾個孩童正跟著先生念:“玉,yù;米,mǐ;種,zhòng。”館牆上貼著他設想的“五穀識字圖”,玉米稈的插畫旁標著官話注音和本地土語對比——這是數據房推行的“以農促識”政策,學會五個耕具字就能換一斤玉米種。

王大栓摸了摸腰間的《玉米改進譜》竹篾冊,冊頁間夾著從南洋帶回的玉米芯:“你看這壟溝,”他指著剛刨好的沙溝,溝底鋪著曬乾的海帶碎混竹篾網,“南洋華僑在旱沙地種玉米,靠的就是‘竹篾濾鹽法’。咱改進的‘天工玉米壟’,海帶吸鹽,竹篾固沙,沙地下的淡水順著竹篾縫往上滲,苗根不沾鹽堿。”說著抽出插在地頭的“蒔植指南牌”,正麵是彩色畫圖:戴鬥笠的農夫點播玉米種,中間用官話和登州土語注著“穴深兩指,每穴兩粒,旱天澆濾海水”,後背印著嘉慶帝硃批的“勸農詔”,邊角刻著五穀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