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58章 教育的普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曹振鏞剛要應諾,忽見值房寺人捧來陝西八百裡加急,黃綾上粘著片信天遊歌詞抄本,筆跡歪扭卻帶著股野勁:“麥苗青(qīng),牛兒耕(gēng),認得‘豐’字心不慌(huāng)……”嘉慶帝撫掌而笑,忽覺這帶著土腥味的句子,比任何治世名言都來得實在。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曹振鏞點頭:“皇上聖明,直隸王大栓等人正將官話編入販子俗諺,比方‘蒸饅頭要認得火(huǒ),算糧賬要認得鬥(dǒu)’,百姓易懂易記。”他遞過直隸總督署新繪的“民生安然度熱力求”,保定府周邊的淺紅區塊已出現粉意,像初綻的梅蕊。

嘉慶帝指尖劃過留聲筒上的竹紋,俄然想起去歲在保定城隍廟見過的灶王爺識書畫:戴官帽的灶君立在灶台邊,兩側春聯“灶前識五穀,鍋裡煮千言”用直隸土話和官話雙注,底下還畫著冒熱氣的鐵鍋與穀穗。那些帶著油煙氣的改進,比數據房裡算學家撥弄的算盤珠子更讓他震驚。“去歲在保定,見百姓把識字板當門神掛,”他俄然開口,硃筆在“江蘇識字繡”條目下畫了個圈,“可見百姓畏官話如畏官文,卻信字能融於炊火。”

暮春的風掠過午門簷角,簷下銅鈴叮咚作響,彷彿千萬個識字的聲音在會聚。嘉慶帝望著東南邊向,那邊的直隸平原上,麥苗正抽出新穗,就像無數個“豐”字在綠色的陸地裡發展——這是比任何數據都更新鮮的治世圖景,由無數匠人、百姓用竹篾筆、繡針、琴絃,在帝國的版圖上,一筆一畫地寫就。

嘉慶十九年冬

與此同時,紫禁城的《嘉慶會典·勸學篇》正式頒行,此中“過渡教誨法”條則了了:“凡方言區,先以其俗諺注官音,再以官音統其字;設留聲筒於闤闠,置識字繡於工坊,製對比扇於驛道,使百姓知官話非異語,乃天下共通之音。”禮部衙門正忙著將這些條則譯成蒙、藏、維等筆墨,隨官話推行隊發往邊陲。

“還記得乾隆朝編《四庫全書》,”嘉慶帝俄然對曹振鏞道,“紀昀曾說‘字乃國之經絡’,當時隻當是文人酸話,現在方知,百姓不認字,經絡便不通。”他指著留聲筒,“讓王大栓在新疆多製些此物,天山南北的伯克、阿訇,須聽得懂朝廷的‘免稅令’,也讓我們的將軍、都統,聽得懂百姓的‘抱怨聲’。”

正月剛過,王大栓的駝隊便踏上了西去的驛道。車架上載著三百具“官話八音盒”,盒身用天山雪鬆木製成,琴絃是雪蠶絲混著福建竹篾,悄悄一撥,便能收回“天、地、人、和”的官話諧音——這是他融會南北匠藝的新作,每個八音盒裡還刻著本地諺語,比方給新疆的盒子刻著“坎兒井水清(qīng),認得字兒明(míng)”,維漢兩種筆墨並列,像交纏的葡萄藤與竹枝。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