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57章 推廣官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六月的姑蘇城暑氣蒸騰,護城河上漂著成片的荷葉,蟬鳴聲從奧妙觀的百年銀杏濃蔭裡漏下來,織工們趁著歇晌的辰光,三三兩兩聚在青石板地上,膝頭放著未完工的綢緞。退休官員沈歸愚站在銀杏樹下,手中的“過渡教誨扇”一搖,便帶起淡淡墨香——扇麵正麵是“倷飯吃過哉”的姑蘇話諺語,後背用蠅頭小楷注著官話譯寫,扇骨上“四海同音”四字是嘉慶帝禦筆親題的漆金。

沈歸愚踱步到他跟前,扇子在“弗”字上畫了個圈:“《說文解字》裡講,‘不’者,鳥飛上翔不下也,厥後借作‘否定’之意。我們說‘弗’,音近古意,官話取其形,我們存其音,實則同出一源。”他見白叟似懂非懂,便指著遠處運河上的糧船,“就像那漕船,北方用‘舵’,我們叫‘柁’,寫法分歧,意義卻一樣——識字不是丟了鄉音,是讓天下人都聽得懂我們的心機。”

嘉慶十九年·夏·江蘇姑蘇府

運河上傳來官話的呼喊聲,一艘掛著“直隸商幫”燈號的沙船正泊岸,船頭的販子用帶著京腔的官話與埠頭牙行還價還價。沈歸愚望著船上卸下的桑皮紙、竹篾筆,想起數據房送來的黃冊:姑蘇府織工識字率已從春季的三成漲到五成,因說話不通激發的商膠葛月減六成。銀杏葉沙沙作響,他俄然想起客歲夏季在紫禁城見過的“方言與官話對應表”,那些用紅筆勾連的字音,現在正化作織機聲裡的朗朗書聲,在運河兩岸發展。

“巧妹,你來念‘織’字。”沈歸愚的聲音像銀杏葉曬過的陽光,溫涼惱人。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掌燈時分,巧妹在機房的油燈下繡新樣,繡繃邊角多了行小字:“織,zhī,機杼之聲,通乎四海。”這是沈歸愚本日教的造句,她念著念著,俄然覺到手中的繡針不再隻是餬口的東西,而是能串起方言與官話、姑蘇與天下的絲線。窗外,奧妙觀的“識字興邦”燈籠在夜色中明顯滅滅,就像這個夏季裡,每個織工心中悄悄亮起的識字之光。

“倷看這‘飯’字,”沈歸愚用扇尖輕點扇麵,吳地軟語裡摻著決計改正的官話尾音,“左邊是‘食’字旁,右邊像不像蒸籠?官話念‘fàn’,跟我們‘飯米’的‘飯’發音差不離。”二十來個織工或坐或蹲,目光跟著扇麵轉動,此中幾個攥著繡繃的童工,指尖還沾著未乾的靛青。

奧妙觀外牆的暗影裡,老織工陳阿爹吧嗒著旱菸,望著沈歸愚手中的扇子入迷。他年青時隨船隊去過天津衛,因聽不懂官話吃儘苦頭,現在看著孫輩們用官話數錢、讀佈告,內心暗歎皇上的“勸學令”實在。“沈老爺,”他俄然開口,“我們姑蘇話裡的‘弗’,官話為啥叫‘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