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58章 教育的普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嘉慶十九年冬

“還記得乾隆朝編《四庫全書》,”嘉慶帝俄然對曹振鏞道,“紀昀曾說‘字乃國之經絡’,當時隻當是文人酸話,現在方知,百姓不認字,經絡便不通。”他指著留聲筒,“讓王大栓在新疆多製些此物,天山南北的伯克、阿訇,須聽得懂朝廷的‘免稅令’,也讓我們的將軍、都統,聽得懂百姓的‘抱怨聲’。”

暮春的風掠過午門簷角,簷下銅鈴叮咚作響,彷彿千萬個識字的聲音在會聚。嘉慶帝望著東南邊向,那邊的直隸平原上,麥苗正抽出新穗,就像無數個“豐”字在綠色的陸地裡發展——這是比任何數據都更新鮮的治世圖景,由無數匠人、百姓用竹篾筆、繡針、琴絃,在帝國的版圖上,一筆一畫地寫就。

臘月初七,乾清宮西暖閣的數據房內,炭火燒得通紅,嘉慶帝盯著麵前三尺見方的“掃盲進度圖”,三色絲線繡就的直隸、江蘇、陝西三地識字率曲線,正從深灰向淺紅蜿蜒。案頭擺著個尺許高的竹篾留聲筒,筒身刻著“官話廿四韻”,尾部“四海同音”四個小篆填著金粉——恰是王大栓差人快馬送來的樣品,筒內簧片用江南竹篾混著嶺南藤條製成,能錄放十裡內的清楚人聲。

嘉慶二十年春

窗外忽有細雪飄落,數據房的算學家們圍在丈許長的“天下識字率均值”木架前,銅製算珠碰撞聲此起彼伏。嘉慶帝起家望向北牆吊掛的“說話光譜圖”,那是十年前他讓欽天監繪製的,將天下方言按地辨彆色,現在直隸的“淺紅官話區”正像熔化的春雪,向周邊淺藍的吳語、土黃的秦語區浸潤。

曹振鏞點頭:“皇上聖明,直隸王大栓等人正將官話編入販子俗諺,比方‘蒸饅頭要認得火(huǒ),算糧賬要認得鬥(dǒu)’,百姓易懂易記。”他遞過直隸總督署新繪的“民生安然度熱力求”,保定府周邊的淺紅區塊已出現粉意,像初綻的梅蕊。

雪化後的紫禁城泛著青灰色,遠處傳來孩童的讀書聲,細辨竟是異化著江南腔與直隸調的《三字經》:“人之初(cū),性本善(shǎn)……”嘉慶帝俄然笑了,這並不標準的官話,聽來卻比任何雅樂都更動聽——當陝北窯洞的老婦人能在信裡畫“田”字,當姑蘇織娘能在錦緞上繡本身的名字,當伊犁的哈薩克牧民能看懂朝廷的畜牧條例,這個龐大帝國的每寸地盤,纔算真正有了共同的肌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