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34章 遊子歸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巴洛先生,粵海關的巡檢來了。”陳嘉言的宗子陳維楫翻開艙簾,腰間掛著泉州府頒佈的“僑商護籍”腰牌,牌麵“忠孝分身”四字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銅鑰匙碰撞,收回清越的響。巴洛重視到,這位精通中英雙語的年青僑商,袖口繡著的不是家屬紋章,而是《九章算術》的勾股圖。

都城養心殿內,嘉慶帝翻閱著《獻書目次》,目光停在“《農政全書》爪哇抄本,附橡膠樹蒔植法”上。自推行數據治世以來,他正為江南棉荒憂愁,而橡膠樹的蒔植條記,恰能彌補《農政全書》的缺漏。當看到“《武備誌》暹羅殘卷,記佛郎機炮改進術”時,他俄然命人傳旨:“著江南製造局匠人研習,勿使夷技專美於前。”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速將《土法製鹽圖》謄寫分送兩淮鹽運司。”阮元指著《天工開物》內頁,對幕僚道,“當年宋應星若知其書在南洋傳抄,必欣喜於‘技藝無版圖’。”他俄然瞥見巴洛正用鵝羊毫臨摹《九章算術》插圖,筆尖在算籌圖上停頓——這些在外洋僑胞中傳播的文籍,現在正成為中英文明交換的暗線。

三艘福船構成的船隊在珠江口劈波斬浪,船首的媽祖像披著猩紅綢帶,船尾“福興號”的杏黃旗與英國商館的米字旗並排飄蕩。威廉·巴洛站在主船船麵上,望著艙底用鉛板密封的十二箱文籍——那些在馬六甲彙集的《天工開物》《夢溪筆談》等抄本,現在正跟著波浪輕晃,羊皮紙上的暹羅文講明與漢字墨痕在月光下交疊。

三今後,十二箱文籍運抵總督署。阮元親身開箱,當《天工開物》抄本的冶鐵篇飄落時,圖中“南洋砂鐵爐構造圖”讓他想起在雲南查礦時見過的土高爐。更貴重的是《河防一覽》殘頁,暹羅華商抄本裡竟夾著湄南河治水條記,對黃河堤壩補葺多有開導。

半月後,八箱文籍由驛遞送往都城,其他四箱暫存廣州“粵秀書院”,供僑商後輩與本地士子共讀。陳維楫帶著《活字印書法》抄本拜訪書院山長,見諸生正以木活字印製《海國圖誌》,墨香中混著嶺南佳木的氣味,俄然想起父親在馬六甲的叮嚀:“文籍歸鄉,重在活用。”

這些散逸外洋的文籍抄本,就如許通過僑商與英使的奧妙合作,超越重洋回到故鄉。它們有的藏入皇家內府,成為技術改進的參考;有的流入書院,成為士子們體味外洋的視窗;更有甚者,被僑商後輩帶回閩粵,在泉州、廣州的作坊裡,讓《魯班經》的榫卯術與西洋機器學悄悄碰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