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32章 高原治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班禪六世重視到圖中“寺院莊園”與“民地”的賦稅註記:寺院占藏地三成草場,卻僅納一成賦稅。嘉慶帝取出《西藏賦役黃冊》:“朕非增寺院之賦,乃求均平。”冊中記取“達賴、班禪屬寺,每十頃草場納馬一匹;官方每十五頃納馬一匹”,“此等差賦,既尊宗教,又護民力——寺院多出之馬,可補邊軍,亦利藏地安寧。”

忽有駐藏大臣快馬遞來《西藏糧價折》,顯現前藏青稞價較客歲漲兩成。嘉慶帝指著折中“寺院倉廩”一欄:“朕欲在拉薩設‘糧價公所’,每月公示時價,寺倉出糧不得高於時價一成。”他翻開《本地常平倉事例》,“如甘肅、陝西,皆以官倉平抑糧價,藏地亦可仿行,防奸商囤積。”

嘉慶帝命人取來《西藏善後經濟草案》,每一條目皆附數聽申明:“‘茶馬互市新例’附積年易馬數與銀價對比;‘商上賦稅則例’附寺院與民戶的草場、賦稅比例。”他特彆指出“民生歲報”的設想:“此後西藏每年報來茶葉、馬匹、青稞數量,朕必親身訂正,讓兩地商民,同算一本賬。”

班禪六世接過黃冊,見每筆貿易記錄皆附“打箭爐通關文牒”抄件,茶葉重量、成色、運輸耗損等數據俱全。“皇上以數治商,既保茶馬古道舊誼,又順銀錢暢通新勢。”他指著“馬匹年產量八萬匹”的註記,“藏地馬幫若以銀購茶,可多換本地鐵器,於牧民生存大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