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29章 錢法成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戌初刻,《製錢暢通數據冊》初稿呈覽。嘉慶帝翻開首卷,見每州縣領錢需登記“領錢官印、用項明細、銷耗比例”,末頁附“數據勾稽公式”:實存製錢數=起運數-(耗損率×運程天數)。他提筆講明:“耗損率按《漕運則例》,陸路每日千分之三,水路千分之二,如有州縣數據踏實,該管佈政使連坐。”

養心殿後的小暖閣裡,銅製炭盆燒得通紅,嘉慶帝盯著案頭碼放整齊的黃金箱——查抄和珅所得的八十萬兩黃金剛運抵戶部,箱角還帶著刑部封條的硃砂印記。他戴上鹿皮手套,親身揭開最上層的黃綾,金塊相撞的脆響裡,模糊混著一絲如有若無的鉛腥味。

“錢法者,國之血脈也。”嘉慶帝將“嘉”字樣錢按在《戶部則例》扉頁,墨色未乾的“數據房”印章與錢紋相映成趣,“本日鑄的不是錢,是百姓對朝廷的信賴——每一文錢的微紋裡,都要讓天下瞥見,朕治錢如治民,分厘必較,涓滴不爽。”

忽有侍衛呈來粵海關密報,英國商館剋日收買製錢二十萬文。嘉慶帝拍案而起,案頭《錢法錄》“私毀製錢者斬”的硃批鮮明在目:“西洋人購錢熔銅鑄炮,卻拿朕的製錢充作銅料!”他抓起算盤,劈啪撥弄算珠:“每文錢含銅六分,二十萬文即一萬二千斤銅料,充足鍛造十門紅夷大炮。”

窗外細雨綿綿,嘉慶帝望著案頭新鑄的製錢,微紋在燭火下若隱若現,好像無數雙眼睛諦視著帝國的貨幣頭緒。他俄然想起即位之初,在乾清宮用“四柱清冊”核和珅虧空的阿誰夜晚,一樣的燭影搖紅,一樣的算珠聲碎,隻是現在的管理,早已從查抄虧空的被動應對,變成了鑄錢暢通過程中的主動設想。

“皇上明鑒,”寶泉局監督擦著汗回稟,“私錢坊為省工,常常用河沙混黏土,砂模易裂,錢文恍惚。”嘉慶帝點頭,指著新鑄的製錢:“每串千文,必用浸過明礬水的棉線穿係,線尾加鑄‘泉’字小銅釦——此乃朕從和珅私庫錢串學來的經驗,他的錢串無標識,遇水即腐,徒增銷耗。”

“傳秦蕙田。”嘉慶帝拈起一塊五兩重的金錠,對著燭光細看,錠麵“和記”私印在火光下泛著暗啞的光,“和珅私鑄金錠,竟敢摻入一成鉛錫。”戶部侍郎秦蕙田捧著《衡量法度》倉促入內,戥子在瑪瑙盤上碰出清脆的響,逐箱稱量的成果彙總成黃冊:“回皇上,實得純金七十九萬三千兩,較賬冊缺少七千兩。”

是夜,寶泉局的爐火徹夜未歇,砂模碰撞聲與更鼓應和,將“嘉慶通寶”的背紋連同嘉慶帝的治世理念,一併鑄入每一文銅錢的肌理。當第一縷晨光掠過紫禁城琉璃瓦時,首批十萬貫改進製錢已束裝上船,船頭插著“數據防偽”的杏黃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彷彿在向天下宣佈:一個以數據為經緯的貨幣期間,正跟著新錢的暢通,悄悄拉開序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