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取來《叛匪巢穴數據輯要》,翻到“九道梁”專頁:堡寨倚山而建,有石屋三十間,可屯糧五百石,然飲水全賴山澗——此乃探子冒死測繪的成果,旁附“雪化水濁,七月後必下山打水”的註記。“傳旨勒保,”他提筆在圖上畫下三道藍線,“於山澗上遊設‘水質監測站’,雪化時投以草木灰,旬月內必致賊營瀉痢。”
春分那日,九道梁的“屯田碑”完工,碑陰刻著《平叛數據紀略》,詳記“剿撫比例”“糧鹽耗損”“歸降人數”,每筆數據都鈐著林則徐的監造印。王聰兒在流亡路上傳聞,官軍竟將平叛過程編成《數據治賊要略》,發給各省督撫研習,書中“斷鹽路、分民匠、明田界”三條,皆本於《大清會典》舊製,卻因算珠撥動、輿圖測量而化腐朽為奇異。
“皇上,林則徐快馬遞來《叛匪兵力消長表》,”軍機大臣戴衢亨展開黃綾,“自屯田法推行,歸降流民已達七萬三千,叛匪青壯折損近半。”
千裡以外的九道梁,王聰兒望著山澗泛白的溪水,心中警鈴高文。醫官嘗水後皺起眉頭:“水味澀苦,恐遭投毒。”更毒手的是鹽罐見底,弟兄們的菜湯裡已看不見鹽花——這比官軍的刀槍更可駭,無鹽則乏力,乏力則難守險關。
“頭領,官軍陣前有文書!”有人撿來拋射上山的牛皮紙,上繪“九道梁歸降數據流程圖”:繳械→驗手繭(分耕、匠、兵三類)→編入保甲→領鹽引→分田畝,每一步都標著“三日辦結”“毫不苛待”。圖末蓋著嘉慶帝的“製誥之寶”,龍紋邊飾裡藏著精密的算珠暗紋——這是皇上親身設想的“歸降數據印”,比任何招降旗都更有分量。
元宵前夕,九道梁傳來號令——缺鹽乏力的叛匪再也熬不住,數千人冒死衝下山搶鹽,卻見官軍早按《火攻挈要》布好抬槍陣,“望山”對準山徑狹小處。王聰兒看著弟兄們在槍火中倒下,俄然發明官軍的抬槍隊竟按“臂展數據”編排:高個在前架槍,矮個在後填藥,清楚是算準了山地射擊的最好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