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冶鐵坊的地窖裡,陳阿福的短辮被汗水黏在額角,盯著麵前鏽蝕的蒸汽機模型——那是廣州洋商進貢的殘件,活塞與氣缸的接縫處還滲著機油。他的算盤珠散落在青磚上,算題卷寫滿“氣壓換算”“活塞衝程”的公式,卻始終算不出如何讓這鐵傢夥重新轉動。
“把每次實驗的數據都記清楚,”他敲了敲日記上的算題,“就像算學考生做利用題,錯了題才氣曉得那裡漏了算。”回身對李煌說,“調順天府的‘氣密性’匠人來,他們修過漕船的艙縫。”
而千裡以外的廣州,洋商們望著海關送來的“蒸汽機仿造答應”,發明上麵蓋著數據房的火漆印,附頁寫著算策畫好的“官商合營比例”。他們俄然明白,這位大清天子的算盤,不但能算海內的賦稅,還能算通與番邦的技術之道。
這一晚,冶鐵坊的火光映紅天涯,蒸汽機的轟鳴與算盤的脆響交叉成歌。陳阿福在匠人日記的末頁畫下新圖:飛輪中心嵌著算盤,蒸汽化作算珠飛向四方——他不曉得,這個融會了傳統與創新的圖案,終將成為數據治世的意味。
嘉慶帝翻開地窖的棉簾,鐵鏽味混著機油味劈麵而來。宿世在博物館見過的“瓦特蒸汽機”模型,現在以更原始的形狀躺在木架上,活塞連桿的刻痕還帶著洋文。他蹲下身,指尖劃過氣缸上的“12英寸”標記,俄然想起物理課上學過的“大氣壓道理”。
蒸汽機的飛輪還在轉動,算珠的警示裝配在氣壓表裡浮沉。嘉慶帝曉得,這場技術反動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鐵傢夥能煉多少精鐵,而在於讓匠人信賴:算策畫得出舊法的弊端,就能算出新法的能夠——就像麵前的蒸汽機,用蒸汽的力量,推著全部帝國,在算籌的軌道上,邁出了走向產業期間的第一步。
“陳徒弟,”李煌的聲音從木梯上傳來,“皇上微服來了。”
嘉慶帝卻重視到蒸汽機的齒輪轉動並不規律,想起宿世看過的“飛輪穩定轉速”道理。“加個飛輪,”他在地上畫了個同心圓,“就像算盤的均衡珠,讓轉動穩妥些。”陳阿福一拍腦門,立即差人去取冶鐵坊的廢輪——那是活塞式鼓風爐換下的部件,剛好能派上用處。
陳阿福的眼睛亮了,他俄然想起父親臨終前說的“洋船蒸汽機靠水汽鞭策”,抓起算盤重新計算:“若氣壓提到‘十斤每方寸’,活塞衝程能增三寸——”算珠蹦跳間,“冶鐵效力可提五成!”
當飛輪開端勻速轉動,地窖裡的溫度較著降低,新煉的精鐵水在模具裡收回刺目紅光。陳阿福用銀尺量度日塞衝程:“比洋商的模型快兩寸,”他的算盤打得山響,“按這個效力,每月能多產三千斤精鐵,夠打三千杆新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