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佈局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完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以重現明朝風采為設想根據,服從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複橋麵及十八梭船;二期修複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儘力,工程於2007年6月勝利。
淳熙六年(1179年),州守朱汪在登流門右邊建南州異景樓,在江中增建二個石洲(石墩),連原有的一洲,共三個石洲。洲上各築一亭,東邊的叫冰壺,西邊的叫玉鑒,中間叫小蓬萊。
雕欄 廣濟橋的雕欄外型簡樸,梁橋部分是常見的橫條式石雕欄,豎向立柱加上橫向的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質雕欄,分段獨立再用鐵鏈連接,每段都是六根豎向立柱加二根橫向扶手條。雕欄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二船感化。石雕欄四根橫條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條,此中第1、二和第四條正麵擺放,第三條改成側麵擺放,變成一條棱形條。
紹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東岸壘石為墩,墩上火線建抱秀亭,與登斌門隔江相對。
2019年4月20日,一艘梅州大埔的采沙船沿韓江逆流漂下,撞到國度級文物庇護單位——潮州廣濟橋。
新中國期間
紹定元年(1228年),州守孫叔謹在丁候橋的東麵又增築二個石墩,如許丁侯橋有十個橋墩,濟川橋有十二個橋墩,中間連以浮橋。
大德二年(1298年),總管大中怡裡(蒙前人)修造橋梁亭屋,但冇幾年就被大水沖毀。
修建佈局
浮橋 浮橋由十八隻木船橫向並排連接而成,船長14米寬3.6米,船中心鋪設木板作為橋麵。浮橋橋麵寬5米,橋麵二側各有一段長約5米的船體。浮橋二端用鐵鏈牢固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凹凸竄改。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門路供行人高低浮橋。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二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淳熙元年(1174年)夏天,韓江大大水,浮梁為大水所毀,州守常偉出錢,住民捐款,補綴浮橋,船隻增至一百零六隻。修橋後另不足錢,是以在西岸建立傑閣一座,正對江對岸韓山,起名為仰韓閣。中間砌石為台基,以防備大水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