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木雕 大橋裝潢以簡樸為主,重在吉利寄意。雕鏤內容都是傳統吉利圖案,卷草紋、快意紋、祥雲、蓮花,梅蘭菊竹等等。石雕裝潢首要在梁橋雕欄望柱,柱頭雕成花瓶狀,寄意安然吉利。木雕裝潢集合在橋亭的木構屋頂和門窗上,梁架、柱頭、藻井、簷角、雀替、拱托,屋簷下的匾額、門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裝潢的首要部位。雕鏤的工藝有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和線刻等多種。
2007年9月20日,全麵維修後的廣濟橋正式對旅客開放。
1990年,國度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複論證會”,揭開了修複古橋之序幕。
淳熙六年(1179年),州守朱汪在登流門右邊建南州異景樓,在江中增建二個石洲(石墩),連原有的一洲,共三個石洲。洲上各築一亭,東邊的叫冰壺,西邊的叫玉鑒,中間叫小蓬萊。
紹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東岸壘石為墩,墩上火線建抱秀亭,與登斌門隔江相對。
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鍛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禦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大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建議,造舟為梁,以八十六隻船架設浮橋,並在中流砌一個長寬均為五丈的大石墩,以牢固浮橋,取名“康濟橋”。
順治十年(1653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又遭兵災破壞,蔡元又修複。
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將各橋墩築高三尺多,並重新修造橋梁亭屋。
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停止範圍空前的重修,全麵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梁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並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製作了12座樓閣(也稱“樓台”)。江心激流處,仍用24艘船隻保持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牢固,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後,改名為“廣濟橋”,寄意為“廣濟百粵之民”。
順治七年(1650年),鄭勝利圍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於兵火。總兵蔡元修複。
扶植過程
跟著汗青變遷,至束縛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台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