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
【註釋】
【題解】張中丞,即張巡(709―757),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玄宗開元末進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縣令,調真源縣令。安史亂起,張巡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後與許遠同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肅宗至德二載(757)城破被俘,與部將三十六人同時殉難。亂平今後,朝廷小人極力漫衍張許降賊有罪的流言,為盤據權勢張目。韓愈感憤於此,遂於元和二年(807)繼李翰撰《張巡傳》(今佚)以後,寫了這篇後敘,為豪傑人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頌歌。全文豪情盪漾,批駁清楚,群情敘事互為表裡,不分賓主,其“截然五段,不消鉤連,而神情流注,章法渾成”(高步瀛《唐宋文舉要》引方苞語)。文中關於南霽雲拒食斷指、抽矢射塔,張巡朗讀《漢書》、起旋眾泣等細節描述頰上添毫,逼真適意,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中丞,張巡駐守睢陽時朝廷所加的官銜。
群情的人又以為許遠和張巡分守城門,城淪陷是從許遠分守的西南邊開端的。拿這個來由來誹謗許遠,這又和小孩的見地冇有兩樣。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然有一個先遭到侵害的處所;扯緊繩索,把它拉斷,繩斷必然有一個先裂的處所。有人看到這類環境,就來指責這個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境地,他也太不通達事理了!小人喜好群情,不肯成人之美,竟到瞭如許的處所!象張巡、許遠所形成的功業,如此傑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誹謗,其彆人另有甚麼可說呢!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2],得李翰所為《張巡傳》[3]。翰以文章自名[4],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5],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