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5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她能如許想,我們非常欣喜。仁慈和豁達永久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對彆人會有更多瞭解和愛心,碰到題目從不偏執於本身的來由和好處。如許的思惟體例不但讓她在當下表情鎮靜,也能包管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大人能夠會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過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曉得疼,這有甚麼,我冇教孩子打人啊。實在,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小我說話一樣,對一張桌子的態度與對一小我的態度一樣。偶然候,一個小女孩對敬愛的布娃娃的豪情毫不減色於她對同胞姐姐的豪情。純真如一張白紙的孩子,任何事情於他來講都是全新的,任何經曆在他這裡都是體驗和學習。

這是一種不好的體例,是一種“複仇行動”。它教給孩子碰到不痛快就去指責彆人,教給他不寬大和抨擊,倒黴於兒童的心機安康。

常常有如許的環境,幼兒玩耍或走路時,不謹慎磕碰到甚麼東西,碰疼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撫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用心舉手打阿誰“肇事者”,“指責”它為甚麼碰疼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模樣。然後安撫孩子說:“我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能夠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撫,破涕為笑,家長也會感到很對勁。

她和小朋友玩耍向來不鬨定見,老是曉得通過“體例”來處理題目。記得有一次在幼兒園,圓圓和幾個小朋友列隊玩滑梯。排在最前麵的孩子老是第一個上去第一個滑下來,然後再第一個跑到上滑梯的處所,等前麵的人都滑下來,站到他前麵時,再一起上去。孩子們能夠俄然發明當這個“第一名”很風景,就開端爭搶。前麵滑下來的孩子冒死往梯子旁跑,但很難趕到第一的位置,因而有的孩子開端相互推搡,大喊大呼,鬨得情感很不鎮靜。圓圓也很想第一個滑下來,但她不會通過喊叫或把彆人推開這些體例爭搶第一。她讓本身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彆的小朋友這一輪滑下來跑到梯子旁時,天然就排到了她的前麵。她用恰當放棄的體例,既反麵小朋友牴觸,又為本身爭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麵的機遇。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疼的事會常常產生,我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我們一方麵非常重視她的安然,另一方麵這些事情產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儘量以輕鬆歡愉的表情相對,讓她感覺這是平常的、乃至是有些興趣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惶恐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撫,還會嚇著孩子,除了皮肉疼,心機上也會產生驚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