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58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8)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7](德)耶爾格・布勒希,《疾病發明者》,張誌成譯,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94-95頁。

第三個首要啟事是大夫與藥品廠家向來乾係奧妙。包含美、英、德在內的很多國度,製藥廠商援助有關青少年醫學期刊、援助醫療學術研討會,已成為遍及征象。藥廠援助醫學研討會,會後聘請大夫們享用盛宴和豪華旅遊。德國的法定大夫學習,現在大部分公開由製藥業安排。醫學傳授和私家大夫拿藥品廠商一大筆錢後,在記者會上發言。廠商最短長最有效的手腕是援助醫學期刊,在醫學期刊上頒發研討陳述,這些陳述有理有據、無懈可擊,不但常常對新藥批準與否闡揚關頭感化,還影響今後大夫們是否利用該藥以及利用範圍。[14]

註釋:

一方麵大夫不會從教誨學方麵去思慮,另一方麵大夫普通不肯意奉告前來救治的人說你冇病,不開藥就打發走。病人有病,冇有被診斷出來,大夫是要承擔任務的;但病人冇病,被思疑有病而停止醫治,即便最後明白診斷為冇病,大夫也不會惹上費事。能捕獲蛛絲馬跡的症狀對病症做出診斷的大夫,才更受大師的尊敬。這是第一個啟事。

澳大利亞醫學界總結出五種在臨床上發賣病症的體例:

把生命普通過程當作醫療題目;

[17](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兒教誨科學體例》,任代文等譯,群眾教誨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12頁。

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藥能處理嗎?“練習班”能練習好嗎?我見過幾個插手“感受統合練習班”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花了很多錢,但孩子的環境並未獲得好轉。

把小我題目和交際題目當作醫療題目;

[15](德)耶爾格・布勒希,《疾病發明者》,張誌成譯,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3頁。

把罕見症狀當作四周伸展的風行病;

“減少乾預”,給兒童“自在的氛圍”才氣培養出身心安康調和的兒童,這和前麵提到的絕大多數“多動症”兒童來自管束嚴格的家庭,恰構成邏輯上的符合。如果說真有一種藥能治孩子的弊端,那麼“減少乾預”和“自在的氛圍”應當是最好的兩片藥。

[12](德)耶爾格・布勒希,《疾病發明者》,張誌成譯,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99頁。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