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40章 做家長應用的智慧(5)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我非常瞭解親戚,她當時還冇孩子,不曉得每個小孩子都是“不聽話”的。我在內心向她說抱愧。在成人好處和孩子好處間,我起首要挑選孩子的好處,哪怕當時領的不是我的女兒,是她的孩子,我也情願陪孩子漸漸過天橋――我們本來就是帶孩子出來玩,為甚麼必然要把去天安門廣場看作是成心義的,把過天橋看作是冇意義的,孩子在那裡玩不是玩呢?或許在圓圓眼裡,天橋比廣場還風趣很多。

兒童的認識發育和說話表達才氣常常分歧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間隔。他們用得最多的表達體例是聽話或不聽話,順服或抵擋,歡笑或抽泣。大人不要簡樸地以為前者好,後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孩子“聽話”。必然要從他們的各種表達中,聽出孩子的心聲。還要想體例指導他們用說話把本身的設法講出來。

圓圓很吃力地終究爬上了天橋,非常鎮靜,還想沿著雕欄從橋這頭走到那頭。親戚說:“圓圓乖,咱也像阿誰孩子那樣聽話,不走這裡了,好嗎?”我顧及到親戚的情感,也對圓圓說:“下來走吧,我們快點走好不好,如許太慢了。”圓圓說不,又抓住雕欄,一步步往前挪。我看她其樂無窮的模樣,也就不管她了。

我內心感慨,有這麼“不聽話”的媽媽,有聽話的兒子纔怪呢!

有一次和幾個朋友一起用飯,一名媽媽帶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菜都上來了,大師正籌辦動筷子,小男孩俄然要求媽媽帶他到內裡買一個甚麼玩具,媽媽說想買也得吃完飯再去吧。孩子不乾,要當即走,不斷地纏磨媽媽,和媽媽鬨起了彆扭,弄得大師都不安寧。

終究過了橋麵,該往下走了,她還是要獵奇地嘗試一下沿雕欄往下走的感受。走了一半能夠是冇新奇感了,也感覺確切不便利,纔下來。

她平時很少哭,這讓我大吃一驚,覺得她是替電視劇裡的幾個孩子焦急,就從速奉告她,他們的媽媽必定會返來,明天再看電視,必定就返來了。圓圓哭聲並冇減弱,看來她想的不是這個。

我通過問話,指導她漸漸把設法說出來,公然是這個啟事。

當時電視裡正播一個叫《隻要你過得比我好》的持續劇,講的是SOS兒童村一名媽媽悉心顧問幾個孤兒,和一名男士相戀但不能走到一起的故事。圓圓也跟著我斷斷續續地看了一些。

有一天的電視劇情是:孩子們不聽話,把媽媽氣得離家出走了,幾個孩子冇人管,吃不上飯,又想媽媽,好不幸。圓圓彷彿很重視看這一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