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問我如何辦,我想想說:“普通來講孩子玩遊戲也是一種必須,能讓他玩就儘量讓他玩,不要隨便奪走孩子的一種愛好。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玩得很無度了,影響了普通學習,你能夠讓玩遊戲和另一個他想獲得的東西對峙起來,讓玩遊戲成為他獲得阿誰東西的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或許會抵消他對遊戲的興趣。
任何測驗都有變數,誰也不能包管在每一次測驗中都獲得好成績。如果一個孩子很早就想獲得一雙旱冰鞋,家長說如果測驗能進班內前十名就給他買。成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長就說比及下次測驗進了前十名再買。家長以為如答應以鼓勵孩子持續儘力。孩子因為和家長有言在先,也會承諾下次爭奪進前十名,但貳內心會不由自主地對下次測驗憂心忡忡。他下次進入了前十名,會有臨時的鎮靜,但用不了多久,家長必然會在新一輪測驗中有新的前提提出來。每一次測驗都是個坎,需求他去超越,一旦做得不睬想,他就會有挫敗感。不知不覺,他變得惡感學習、仇恨測驗了。
[7](蘇)蘇霍姆林斯基,《給西席的建議》,杜殿坤編譯,教誨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頁。
[11](美)費洛姆,《為本身的人》,孫依依譯,三聯書店,1988年11月北京第1版,180頁。
“比如,他現在特彆想買一輛八百元的山地自行車,你就奉告他,每上一次網,他能夠賺到十元錢,甚麼時候賺夠錢了,就去買車子。”
[8](美)費洛姆,《為本身的人》,孫依依譯,三聯書店,1988年11月北京第1版,41頁。
兒童隻要在對本身的才氣不確信的環境下,才需求有外在的歌頌和必定來安定他的自傲。不管在甚麼事情上,隻要孩子已構成較為肯定的才氣,就不需求常常去誇他,不然他會感到造作和便宜,反而讓他對本身產生思疑。
“這裡要重視的是,你在口氣中不要表示出對遊戲的討厭,把這當作孩子普通的愛好來對待。如許他本來一天上一次網,一次上四個小時,在這類政策下他能夠變成一天上四次網,每次上一個小時。賺到八百元需求上機八十次,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就是說在設想上要稍有難度,不管用甚麼來做‘獎品’,不要讓他等閒獲得――上機八十次,如何也得半月二十天的吧。在這個過程中你還不竭用山地車刺激他,讓他感覺這個過程比較冗長,感覺上彀變成了一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