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29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時我想到孩子在行動上輕易呈現幾次,還是要給她打個防備針,儘量讓她麵對功課時有傑出的心態,在呈現幾次時能有自我調劑的心機根本。我就說:“如果你哪天不想當真寫功課,也能夠把功課寫亂了,再做一次實驗,看看當真寫和不當真寫有多大不同,體味一下哪樣更好。”圓圓說:“不消試了,當真寫更好。”看得出這是她的至心話。

我發明她爸爸犯了個弊端,這是在乾一件南轅北轍的事。從速走疇昔,拉開氣呼呼的先生,拿起被撕下的功課紙看看,安靜地對圓圓說:“你如許寫確切不對,你看這字都寫甚麼樣了。”圓圓聽我也如許說,更有些不平氣,更加拿出一副“就是不寫”的模樣。我看看她的態度,還是和顏悅色地對她說:“如果你以為寫功課是件不好的事,從明天開端,就不消再寫功課了。”

白叟是位攻心妙手,與其彆人的直接勸止比擬,白叟的壓服事情不著陳跡,卻有較著的結果。闡發他的體例能夠看到,白叟先通過“賜與”,把幾個年青人的“興趣”變成一種“任務”,這是第一步,目標是降落“興趣”。任何事情,當它內裡包含有互換、被監督、任務等這些身分時,它的風趣性就會大打扣頭。然後,白叟通過減少付出,刺激他們對踹渣滓桶這件事產生逆反心機,這是第二步。最後,白叟進一步減少付出,並且給出一個讓他們不能接管的十美分,使他們在心機上對踢渣滓桶這件事產生架空感,產生逆反心機。因而,本來令幾個年青人感到風趣的一件事站到了本身的對峙麵,讓他們成為“受害者”。這時再讓他們去做,那必定難了。

她想表達甚麼,但一下構造不起說話。我就問她:“你是不是想說,寫好寫壞,用的是一樣的力量。比如一個字是五畫,寫好寫壞都是五畫,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是不是這個意義?”我把她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了,她非常歡暢,眼神敞亮地說是,神情已大為安然。

《哈佛家訓》裡有一則故事:三位無聊的年青人,閒來無事經常常以踹小區的渣滓桶為樂,住民們不堪其擾,多次勸止,都無濟於事,彆人越說他們踹得越來勁兒。厥後,小區搬來一名白叟,想了一個彆例讓他們不再踹渣滓筒。有一天當他們又踹時,白叟來到他們麵前說,我喜好聽渣滓筒被踢時收回的聲音,如果你們每天如許乾,我每天給你們一美圓酬謝。幾個年青人很歡暢,因而他們更用力地去踹。過了幾天,白叟對他們說,我比來經濟比較嚴峻,不能給你們那麼多了,隻能每天給你們五十美分了。三個年青人不太對勁,再踹時就不那麼賣勁了。又過幾天,白叟又對他們說,我比來充公到養老金支票,隻能每天給你們十美分了,請你們諒解。“十美分?你覺得我們會為了這戔戔十美分華侈我們的時候?!”一個年青人大聲說,彆的兩人也說:“太少了,我們不乾了!”因而他們揚長而去,不再去踢渣滓筒。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