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28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方纔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冇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本身回房間睡覺吧。”

本來那天籌辦睡覺的時候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功課忘了寫,說明天的功課還留很多,得寫好長時候,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采納和前一次大抵不異的體例,欣喜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孩子需求“陪”嗎?我以為不需求。

那天圓圓確切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向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夙起。但這也是她生長中應當體驗的“功課”,她從中必然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感覺她忘了寫功課是件好事,倒感覺它是個教誨契機,能夠促進圓圓自發認識的養成和學習風俗的培養。

1 “不陪”才氣培養好風俗

有的家長能夠會說,我可冇有你那麼好的脾氣,我一瞥見孩子冇寫功課,火氣就上來了。那麼,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題目上從不去當真地思慮,不去理性地措置,隻是憑脾氣做事,一碰到題目就焦急,一焦急就發脾氣,這隻能申明你是個率性的家長。一個率性的家長,如何能夠不培養出一個率性的孩子呢?

定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並不即是有了定時按點學習的風俗。“風俗的首要性並不止於風俗的履行和行動方麵,風俗還指培養明智的和感情的偏向,以及增加行動的輕鬆、經濟和效力。”[1]“陪”所製造的風俗,隻是肢體上的;“不陪”纔給孩子留下了讓風俗在內心發展的空間。“陪”與其說在幫忙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製造費事。

陪孩子寫功課,現在已成了很多家長的“功課”。

在培養“好風俗”過程中如果體例用得不對,恰好就培養了壞風俗。體例用對了,好風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精確的體例,實在遠比弊端的體例簡樸易做。

早早把功課寫完帶來的便利和鎮靜,她本身也能體味到,這個事理一點就透,即便對小孩子,也不必多說。但她畢竟是孩子,時候稍長,就又開端在寫功課方麵有些懶惰。距第一次健忘寫功課約莫十天,圓圓又一次忘了寫功課。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開端,有些妒忌地說:“為甚麼你們大人就冇有功課,隻要小孩有功課!”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實在也有功課,爸爸要畫那麼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麼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功課,也必必要定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肯意冇功課,冇功課就下崗了。寫功課的事理小孩子本身實在也明白,就不消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麵龐,像平時一樣鎮靜地跟她打過號召,就回本身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堂寫功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