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28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這裡我想提示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不對不要大驚小怪,內心必然要果斷一個設法:它隻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生長需求經曆這些“小事”,它們乃至比做功課還首要。以是,隻要鼓勵孩子改正便能夠了,不要指責,也不要常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慚愧感和負罪感,不然的話它真能牢固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人的本性都是尋求自在的,任何為兒童所酷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在時,此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候越長,扮演的角色越靠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好一個監工的,最多大要上臨時服從他,內心毫不會聽他的話。以是說,陪孩子寫功課,不是培養孩子的好風俗,而是在崩潰好風俗,是對兒童便宜力的日漸磨損。

在培養“好風俗”過程中如果體例用得不對,恰好就培養了壞風俗。體例用對了,好風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精確的體例,實在遠比弊端的體例簡樸易做。

兒童統統固執性的壞風俗,幾近都是小題目冇獲得公道的疏導處理,耐久和家長或西席摩擦牴觸構成的。陪孩子寫功課就是特彆輕易養成兒童壞風俗的一種做法。

孩子需求“陪”嗎?我以為不需求。

很多媒體、西席或“教誨專家”都在建議家長應每天陪著孩子寫功課,這類說法不知他們是如何想出來的。一小我,起首是個自在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自發的人。

我們說這話時,隻是表示了微微的驚奇,冇有一點指責的意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指責啊,她哭,就申明她已經曉得本身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攻訐的口氣說:“你如何能健忘寫功課呢,現在焦急了吧!”孩子就能從入耳出“你真不像話”“該死”的意味,她就會健忘自責,開端對抗家長的攻訐。我們親親她的小麵龐,語氣平和而友愛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健忘甚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如何辦吧。”聽我們如許說,圓圓停止了抽泣。父母如許瞭解她,能夠給了她很大安撫,她情感安靜了很多。

很快,她就把本身攪散了。有一天回家後,她一向冇寫功課。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該洗臉刷牙,上床睡覺時,她纔想起明天忘了寫功課,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實在早就焦急了,但我們一向裝著冇重視她的功課題目。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焦急的神情,說:“是嗎,你明天冇寫功課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