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看到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誨研討所的王東華先生說了這麼句話,感覺說得很好。他說:我們的語文教誨最大的題目是甚麼,是用教西方拚音筆墨的體例教中國的象形筆墨。在疇昔,一年的私塾教兩千多字,現在把我們國度兩千年優良的識字教誨丟棄了,孩子們到三年級都看不懂東西。
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記一件風趣的事》。小男孩酷好足球,他開篇就說他以為踢足球是最風趣的事,然後描述他踢球時的鎮靜,球場上一些出色的細節,還交叉著寫了兩個他崇拜的球星。看起來他對這些球星的環境瞭如指掌,寫得津津有味,如數家珍。
聞名學者、北大中文係傳授錢理群先生評價說,我們語文課本的編選根基逗留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程度。[14]這實在是一針見血。
從西席的語文素養上看,多年來僵化而單一的講授體例,使語文西席這個群體的專業素養大大退化,“語文西席”這個角色所表示的學科素養是如此慘白。我親耳聽到一名校長在談到一個西席的事情安排時說:“教不了彆的,還教不了語文嗎!”
現在好多中小學都開設了“瀏覽課”,但這些課根基上不是孩子手裡拿本書去讀,而是西席講“瀏覽體例”,門生做“瀏覽題”。這好像當一小我需求喝水時,中間的人就滾滾不斷地給他講一大堆關於喝水的知識,並讓他答覆一些關於喝水的題目;而盛滿淨水的水杯卻向來不肯遞給他。
哪些字是生字,哪些詞是生詞,都是課本規定好的,門生們必須一遍又一各處去讀去寫去背這些“生字”和“解詞”,即便這些字和詞早已是大多數孩子熟知的。
大多數家長和西席做不到像李路珂的父親或魏墨客那樣,有勇氣並有才氣讓孩子甩開語文課本來學習,但我們起碼不要唯課本是從。起首熟諳到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講義,然後才氣大膽地把課外瀏覽引進孩子的學習中。
我曉得一些孩子為了上課能精確答覆教員的發問,會想體例弄本課本參考書來,如許他們在語文講堂上就能“精確”地答覆出很多題目。
我記得有一次圓圓做這類功課時很煩,說看來“用飯”“喝水”也得解釋了,因而我們乾脆玩遊戲,一起對“用飯”給出如許的註解:“以勺筷等特製東西將食品送入口中,用牙齒磨碎,經咽喉進入腸胃的過程。”解釋完後,發明這下呈現了更多需求解釋的詞,比如“勺”“食品”“腸胃”――的確是“學無儘頭”啊!我們苦中作樂地笑了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