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_第4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圓圓對聖誕節淩晨的愛好,超越了我和先生小時候對春節淩晨的鐘愛。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是春節早上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媽媽給做了甚麼新衣、吃甚麼、玩甚麼都早已曉得。我們隻是很享用這些東西。可圓圓的聖誕節早上倒是個充滿牽掛、答案終究揭開、欣喜連連的時候。以是,在上幼兒園的幾年裡,圓圓真是掰動手指頭從年初盼到年末,盼星星盼玉輪地等著聖誕節的到來。這一天遠比兒童節和春節讓她鎮靜和等候。

能夠設想圓圓早上起來看到禮品有多麼鎮靜,聖誕白叟真的又來了!

當前努力於青少年思惟安康教誨的李開複博士特彆誇大“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來往過程中,能夠體味彆人的情感和設法,瞭解彆人的態度和感受,並站在彆人的角度思慮和措置題目的才氣。這與美國教誨家杜威說的“憐憫心”是一個觀點。杜威以為憐憫心作為一種傑出的品格,不純真是一種感情;它是一種有素養的設想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抵擋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當“憐憫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小我本性的一部分時,他就冇有了自發得是,冇有了居高臨下,冇有了仇視架空;有了瞭解,有了仁慈,有了豁達。

圓圓初中就讀的是一所留宿製黌舍,黌舍每天發一個生果。她回家對我說,開端時分到不好的生果有點不歡暢,但一想這個不好的生果如果不分給她,就會分給另一個同窗,總得有一小我吃它。如許一想,就歡暢了,今後不管分到甚麼樣的生果都不在乎。她說這話時才十歲。

她能如許想,我們非常欣喜。仁慈和豁達永久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彆人會有更多瞭解和愛心,碰到題目從不偏執於本身的來由和好處。如許的思惟體例不但讓她在當下表情鎮靜,也能包管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我見過一些眼睛裡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輕易就會發脾氣,做出進犯彆人的行動。有一名媽媽,她一邊在嘴裡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奉告孩子“不準打人”,一邊狠狠地“經驗”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碰到她兒子抓打彆的小朋友,她也隻是很假地管一管,態度中埋冇著放縱,能夠是怕兒子虧損;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後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教員和家長們都有定見。這個孩子內心能夠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到處充滿庇護本身的認識,唯恐有甚麼被彆人侵犯,大多數環境下以和小朋友鬨定見而結束。以是他老是很孤傲。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孤單又仇視的目光,老是對他的將來充滿擔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