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_第4章 惡逆之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王揚把樹枝一扔,說道:“看清楚,這但是天師道最正宗的通光符。我琅琊王氏世傳天師道,這個你不會不曉得吧。”

王揚畫的是法國國度圖書館所藏之敦煌道符,說來忸捏,這也是他獨一會畫的符咒。

賭這些軍士不懂惡逆大罪的詳細條則。

以是王揚這裡用了兩個細節添補,一是惡逆大罪,二是二叔任散騎官。

更關頭的是王揚說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看似隨口吐槽,實在是一個首要伏筆。王揚表示眾軍士:我二叔已經派人來接我了!就算你們想殺人滅口,也得考慮一下風險。

冇有人看到,他的手掌在身後節製不住地抽搐了幾下,

至於琅琊王氏是否家傳天師道就更加不體味了!

可比擬於漢唐來講,東晉南朝的汗青他並不高深。以是他也不曉得當下期間到底有冇有惡逆罪。隻是他以理推之,東晉南朝在漢唐之間,很多典章軌製,承上啟下,持續不改,既然漢唐都有,那東晉南朝大抵也有。

王揚心中頓時呈現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

④部分法製史將“惡逆罪”的發源定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誤。東漢時已有此罪。《後漢書·梁統傳》:“建初八年,遂譖殺二朱紫,而陷竦等以惡逆。”《後漢書·陳球傳》:“曹節、王甫複爭,覺得梁後家犯惡逆,雖葬懿陵,武帝黜廢衛後,而以李夫人配食。”這件事在《後漢紀》中也有記錄:“孃家心惡梁氏,欲毀販之,乃誣以惡逆。”此罪晉律相承,《晉書·刑法誌》載張裴《注晉律表》雲:“陵上僭貴,謂之惡逆。”

王揚見世人又敬又畏的神采,心下一喜,正覺得將近過關時,兩個熟諳而高聳的聲音俄然響起:

再一聽王揚說二叔是散騎如許的高官,那在他們眼裡的確就是天大的人物!

“實話奉告你們,本公子姓王,名揚,字之顏。取自《詩經》“鄘風”《君子偕老》篇。詩雲:‘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若非途遇賊人,我早就和我二叔派來接我的人會麵了,還會停在這個破處所?!”

什長為莫非:“可這冇有憑據......”

至於給不存在的二叔安了個散騎官,也是有考量的。

也算王揚菊不該絕,如有士大夫在,一聽便知此為虛言恐嚇。彆說軍士們抓他底子算不上惡逆之罪,即便真是“惡逆”,也冇有連累三族的事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