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國:俗稱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稱旦波。七世紀建立,和銅六年(713),北部五郡劃爲丹後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入兵庫縣及京都府。
對馬國:屬西海道,俗稱對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長崎縣以外島。當代對大陸交通、軍事上之要地,古稱津島;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設軍事機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嚴原縣,同年與九州佐賀縣歸併為伊萬裡縣。同5年編入長崎縣,自為嚴原町,內有四町二村。
美濃國:屬東山道,俗稱濃州。古稱三野、禦野。石高約5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後加信濃之木曾處所而正式成形。廢藩置縣後為岐阜縣南部。
肥前國:屬西海道,俗稱肥前,石高約2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佐賀縣及長崎縣全境,當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佐賀、長崎兩縣。
飛驒國:屬東山道,俗稱飛州。古稱斐太、斐陀。石高約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初為築摩縣,明治九年與美濃合為岐阜縣。
大和國: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主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當代大和皇朝之發源地而得名。奈良期間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
播磨國:屬山陽道,俗稱播州。石高約3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西南部。大化改新後,歸併針間、鴨、明石三國為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稱為姫路縣,後來改名飾磨縣,同九年歸併入兵庫県。
伊予國:屬南海道,俗稱予州。石高約36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愛媛縣。大化改新後自主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愛媛縣。
武藏國:屬東海道,俗稱武州。石高約6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東京、埼玉縣全境、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全境。當代天真誌國、胸刺國、知夫國之國。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初屬東山道,寶龜二年(771),入屬東海道。鎌倉期間,成為關東八國之一。廢藩置縣後,分置八縣,最後合歸為埼玉縣、東京府、神奈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