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遺夢_資料一 日本戰國令製國基本情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因蟠國:俗稱因州。石高約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東部。古稱稻葉,為古稻葉國,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廢藩置縣後本併入鳥取縣。

佐渡國:屬北陸道。石高約1萬7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佐渡全境。初見載於文武天皇四年(700),當代越國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屬越後國,天平勝寶四年(752)再分。廢藩置縣後,曾改稱佐渡、相川縣,最後編入新潟縣。

紀伊國:屬南海道,俗稱紀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部及和歌山縣。古稱「木之國」,因「木之國」之音變長,和銅六年(713)正式名為紀伊。大化改新自主一國。廢藩置縣後分為三重縣一部及和歌山縣。

若狹國:屬北陸道。俗稱若州。石高約8萬5千石。現在福井縣西南部。古屬越國,為交通要道。

石見國:俗稱石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西部。以石見銀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加賀國:屬北陸道。現在之石川縣南部。俗稱加州、賀州。石高約35萬石(慶長時)。古屬越國。大化改新時編入越前國。弘仁十四年(823)擁加賀郡及江沼郡為加賀國。室町期間一貫一揆之熱點地。廢藩置縣後,明治十六年,與能登國合為石川縣。

伯耆國:俗稱伯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西部。為古伯耆國,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稱呼穩定。廢藩置縣曾改名鳥取縣、島根縣,明治十四年合為鳥取縣西部。

誌摩國:屬東海道,俗稱誌州。石高約1萬8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南端。因誌摩半島而得名;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期間與伊勢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八世紀時自主。本隻要誌摩郡,後分為英虞郡、答誌郡。明治九年歸併為三重縣。

大和國: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主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當代大和皇朝之發源地而得名。奈良期間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

近江國:屬東山道,俗稱江州。石高約7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滋賀縣。古稱淡海,因境內之琵琶湖俗稱「近之淡海」而得名。大化改新時設置,廢藩置縣後為滋賀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